为积极响应国家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7月14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推普筑梦·机电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武功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调研活动。本次活动采用“推普+专业+社会服务”的三维融合模式,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推普”)为鲜明主线,赋能乡村发展。将高校智力资源、专业技能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实践队前期准备会议
一、调研筑基:破解乡村振兴的“山水方程”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实践团以“语言是沟通的基石”为理念,聚焦乡村社会建设,通过“实地观察+主题宣讲+村干部访谈+问卷设计+专家调查”五位一体的调研方式,考察当地推普、发展现状。
开展“推普教育进乡村”宣讲,以互动问答、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村民提升普通话水平。队员们化身“语言助手”,耐心辅导日常用语。村民们普遍反映:普通话不仅消除了沟通障碍,更为他们了解政策、学习技术、拓展销路提供了便利。60岁的李大爷笑着说:“以前去镇上办事总怕说不清楚,现在学会普通话感觉方便多了。”
随后,实践团与村干部围绕组织振兴、推普实效、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访谈。队员们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系统考察当地普通话推广使用情况。
实践队与村干部座谈
实践队员入户调研
实践团还走访了当地农业专家,现场详细了解了旱地水稻生长特性、田间管理要点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大家就乡村可持续发展、科技助农等议题进行探讨。专家结合政策导向和当地实际,为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使调研更具专业性和前瞻性。
实践队员走访农业专家及产业基地
二、育教启智:点燃乡村振兴的“山水星火“
趣味教学润童心。队员们精心设计的“普通话与方言”对照卡片、生动活泼的互动游戏和红歌传唱,让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活动现场,稚嫩的童音认真跟读,一句句标准的普通话清晰响亮。一位参与活动的三年级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教的方法真有趣,我现在敢大声说普通话了!”
实践队开展儿童推普活动
三、文化塑魂:传承乡村振兴的“山水记忆”
推广普通话,不止于语言工具。实践团着力挖掘语言文化纽带价值。通过倾听村民语言习惯与需求,精心挖掘“当地历史故事”,引导村民用普通话讲述本土故事、品读经典诗文。让普通话承载乡愁、传递文化,使村民在语言的韵律中深切感受文化魅力,显著增强了文化认同与自信,悄然为乡村注入了蓬勃的文化新活力。
实践团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交谈
四、机电赋能:永续乡村振兴的“山水长流”
将“语言赋能”与“技术赋能”紧密结合。为村民解决农机的实际使用与维护难题,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讲解故障排除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同时积极引入智慧农业理念,通过普通话讲解智慧灌溉、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帮助村民理解数字化农业带来的效率提升。这一“机电+推普”的融合实践,让普通话学习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场景。村民们在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和巩固了普通话,深刻体会到国家通用语言是掌握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关键桥梁。
实践队员向村民讲解农机维护和发展
五、服务接力:守护乡村振兴的“山水本色”
言系纽带,务系民生。实践团主动为留守老人解决生活难题,仔细排查并修复家中水管,传递温暖关怀。走进田间果园,与村民一同挥汗劳作除草、采摘,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贴近民生,践行初心使命。
实践队志愿服务活动
为构建生态宜居,实践团开展清扫主干道、生态环保宣传等改善村容村貌活动,获得村民的高度认可。张大爷表示实践团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村民们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充满信心。
实践队队员清扫马路
语言通,则民心相通。此次推普实践,以“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不仅将国家通用语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在大学生心中根植了服务家国的情怀,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陕农大“推普筑梦·机电赋能”实践团:推普筑梦传新声,机电赋能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