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从幻觉到严谨:大模型如何落地医疗行业 解放医生?

2025年7月,医疗行业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深刻变革。从早期被诟病的“幻觉问题”——模型生成不准确甚至错误信息,到如今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大模型正通过技术迭代与场景深耕,逐步破解落地难题,真正实现“解放医生双手,提升医疗效能”的目标。

技术突破:从“黑箱”到“可解释”,破解幻觉难题

医疗大模型的早期应用常因“幻觉”引发争议。例如,通用大模型在回答医学问题时可能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建议,导致临床风险。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模型缺乏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约束和逻辑验证机制。

如今,技术突破正推动大模型向“严谨化”演进。一方面,通过引入医学知识图谱和临床指南作为外部约束,模型在生成回答时需匹配权威依据。例如,北京协和医院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协和-灵医”大模型,将《临床诊疗指南》等300万份医学文献嵌入训练框架,使诊断建议的合规性提升至98%。另一方面,可解释AI技术(如LIME、SHAP)的应用让模型决策过程透明化。商汤科技的“大医”模型通过可视化热力图,直观展示诊断依据的影像特征或病历关键词,帮助医生快速验证结果。

场景深耕:从“辅助工具”到“全流程赋能”

大模型的落地不再局限于单一任务,而是深入医疗全链条,成为医生的“数字分身”。

在临床决策环节,上海瑞金医院利用“大医”模型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病历数据,结合10万例真实病例库,提供化疗、靶向治疗等个性化方案推荐,使专科决策时间缩短60%。在影像诊断领域,数坤科技的“ShukunGPT”多模态模型可同时解读CT、MRI和病理切片,在肺结节良恶性判断中达到97%的准确率,与资深放射科医生水平相当。

患者服务端,大模型正重塑就医体验。河南省儿童医院部署的APUS医疗大模型,通过智能分诊系统将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15分钟;云知声的“山海”门诊病历生成系统,可自动提取医患对话中的关键信息,生成结构化病历,使医生文书工作时间减少70%。

生态共建:政产学研医协同突破瓶颈

大模型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生态支持。政策层面,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84个AI应用场景,其中19个直接涉及大模型,为行业提供标准化框架。技术层面,混合部署模式成为主流——大型三甲医院采用本地化部署保障数据安全,基层医疗机构则通过公有云调用算力,降低使用门槛。

商业创新同样活跃。医渡科技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开发的临床试验加速平台,利用大模型智能筛选患者,使肿瘤类项目招募成本降低88.5%;天士力集团引入神州数码的“神州问学”平台,将药物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至3年。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重塑医疗价值

“大模型不会取代医生,但使用大模型的医生将取代不会使用的医生。”这一行业共识正成为现实。据统计,国内排名前100的医院中,98家已完成大模型部署,其中38家开发了垂直医疗模型。随着多模态融合、实时推理等技术的突破,大模型将进一步渗透至手术导航、远程医疗等核心场景,最终实现“让医生专注人文关怀,让技术处理重复劳动”的医疗新范式。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已占据先发优势。从华为“华佗”中医药大模型到商汤“大医”临床决策系统,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正为全球医疗智能化提供“中国方案”。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所言:“当AI的严谨与医生的温度相结合,医疗行业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从幻觉到严谨:大模型如何落地医疗行业 解放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