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球能源存储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日本东京理科大学与温州大学联合团队在《先进材料》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铜掺杂技术重构锰基氧化物晶体结构,使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突破150次循环无衰减,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15%,成本降低40%。这一成果被国际能源署(IEA)评价为“开启钠离子电池商业化黄金时代的钥匙”。
技术攻坚:破解锰基材料“阿喀琉斯之踵”
钠离子电池因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方案,但正极材料稳定性差、循环寿命短始终制约其应用。研究团队聚焦层状钠锰氧化物(NaMnO₂)的β相结构,发现其波纹状层状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产生“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导致晶体结构崩塌。东京理科大学驹场慎一教授团队通过铜掺杂技术,将β-NaMnO₂的堆垛层错浓度从4.4%降至0.3%,成功抑制相变反应。实验数据显示,12%铜掺杂的样品在1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100%,而未掺杂样品在30次循环内容量衰减超30%。
性能跃升: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这一突破不仅延长了电池寿命,更解锁了钠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潜力。研究团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铜掺杂重构了锰离子周围的电子云分布,使钠离子扩散通道从0.3纳米拓宽至0.5纳米,离子电导率提升3倍。温州大学袁一斐教授团队进一步验证,铜掺杂锰基材料在-2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85%的容量,解决了传统钠离子电池“怕冷”的难题。
在产业化层面,华钠新材已基于该技术开发出“超锰3号”动力型正极材料,其1C倍率下容量达140mAh/g,首效突破93.5%,适用于电动叉车、乘用车等场景;而“超锰2号”储能型材料则实现4.2V高压耐受,循环寿命超8000次,成本逼近3万元/吨,为电网储能提供经济性解决方案。
全球共振:钠离子电池赛道加速竞跑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美元,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渗透率超30%。日本企业的突破引发全球技术竞赛:中科海钠宣布量产铜掺杂锰基硬碳复合电极,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与锂电池混搭的“AB电池系统”,特斯拉则被曝在德国工厂测试钠离子电池模组。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指出:“锰基材料的技术突破,使钠离子电池从‘备胎’转向‘主力军’。随着铜掺杂工艺的规模化,2026年或将迎来钠离子电池的‘特斯拉时刻’。”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中国凭借全球60%的锰资源储备和完整的钠电产业链,正从技术追赶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钠离子电池新突破:锰基材料让寿命延长、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