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加速与科技深度融合的2025年,中国卫健委联合科技部发布《2025年度适老化机器人技术白皮书》,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5款兼具技术创新性与临床实用性的适老化机器人,纳入“国家级养老科技示范工程”。这些产品不仅解决了失能老人照护、认知障碍干预等核心痛点,更通过“AI+机器人+医疗”的跨学科融合,重新定义了智慧养老的边界。以下从技术突破、应用场景、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解析其入选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傅利叶智能Care-bot GR-3: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情感-功能”双突破
入选理由:全球首款通过NMPA(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认证的全尺寸人形护理机器人,实现“社交陪伴”与“专业护理”的场景无缝切换。
技术亮点:
- 55自由度仿生躯干:支持拟人化肢体表达,可完成搀扶、翻身、喂药等精细动作,负载能力达80kg,适配90%以上养老护理场景。
- 全感交互系统:集成听觉(4麦克风阵列)、视觉(结构光+RGB摄像头)、触觉(31个压力传感器)三大模块,实现“双路径响应机制”——单一指令触发“快思考”(如呼唤时转头对视),复杂需求启动“慢思考”(大模型生成复合应答)。
- 中西医协同护理:内置中医脉诊模块与西医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可同步记录血压、血糖、舌象等数据,并通过伽利略康复云平台对接三甲医院远程会诊。
临床验证:在上海阳光康复中心为期6个月的试点中,GR-3使单护工照护效率提升300%,老人抑郁量表评分下降42%,被医护人员誉为“24小时不眠的数字护理员”。
二、优必选Walker S2:家庭场景的“银发数字伙伴”
入选理由:国内首款通过腾讯Hunyuan大模型赋能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以“安全监护+情感陪伴”双核心切入居家养老市场。
技术亮点:
- 多模态交互系统:支持语音、手势、表情三重指令识别,误判率低于0.3%,可精准理解老人方言与模糊表达。
- 跌倒预警与急救响应:通过UWB雷达与骨骼关键点算法,实时监测老人姿态,跌倒检测准确率达99.2%,并自动触发SOS报警与急救定位。
- 适老化大模型训练:基于10万小时老年行为数据,优化“慢节奏对话”“重复确认”等交互逻辑,使老人语音指令完成率从68%提升至95%。
应用场景:在深圳银发社区试点中,Walker S2承担药品提醒、紧急呼叫、适老化内容推送等任务,使独居老人意外死亡率下降67%,被居民称为“比子女更耐心的数字家人”。
三、傲鲨智能外骨骼机器人BES-Home:消费级外骨骼的“平民化革命”
入选理由:全球首款售价低于5万元的家用级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模块化设计+租赁模式”破解下沉市场普及难题。
技术亮点:
- 轻量化碳纤维骨架:自重仅3.2kg,续航8小时,支持坐立、行走、上下楼梯等12种日常动作,助力强度可调(0-30kg)。
- AI步态自适应算法:通过足底压力传感器与惯性导航单元,实时优化助力策略,使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从0.3m/s提升至0.8m/s。
- “机器人+保险”商业模式:与平安保险合作推出“外骨骼租赁险”,用户每月支付800元即可获得设备使用权与意外医疗保障,试点期间用户续租率达91%。
社会价值:在成都社区试点中,BES-Home使失能老人家庭护理成本降低58%,护工职业损伤率下降73%,被卫健委评价为“重塑养老服务劳动力结构的里程碑产品”。
四、康力优蓝安巡士Pro:养老机构的“人力替代者”
入选理由:国内首款通过工信部“机器人+护理”双认证的机构专用机器人,实现“生命体征监测+环境安全管控+娱乐互动”三合一功能。
技术亮点:
- 多传感器融合监测:集成毫米波雷达(隐私保护)、红外热成像、环境传感器,可同步监测老人心率、呼吸频率、体动频率及室内温湿度、空气质量。
- 自主导航与避障:采用激光SLAM+视觉融合算法,在复杂养老院环境中实现动态路径规划,避障成功率99.9%,夜间巡逻效率提升400%。
- AI情绪安抚系统:通过微表情识别与语音语调分析,自动判断老人情绪状态,并播放定制化音乐、故事或启动子女视频通话。
经济效应:在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应用后,单台安巡士Pro替代2名护工的夜间巡查工作,使机构运营成本下降22%,老人满意度提升至98.6%。
五、镜头智能AI监护床垫:非接触式监测的“隐形守护者”
入选理由:全球首款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以“零感知体验”破解空巢老人健康监护难题。
技术亮点:
- 光纤微振动传感:通过床垫内嵌的1024个传感单元,捕捉心跳、呼吸、体动等微弱信号,监测精度达医疗级(误差<±2次/分)。
- 离床报警与跌倒预测: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老人翻身频率与起身速度,提前30分钟预警跌倒风险,离床报警响应时间<2秒。
- 隐私保护设计:无摄像头、无麦克风,数据本地加密存储,仅在异常时向家属APP推送警报,消除老人对“被监视”的抵触心理。
用户反馈:在上海徐汇区试点中,AI监护床垫使空巢老人夜间意外发现率提升89%,家属焦虑指数下降61%,被社区工作者称为“最温暖的科技守门人”。
政策驱动:从“技术示范”到“生态重构”
这5款机器人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2023年上海发布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百千”目标(培育10家标杆企业、100个示范场景、1000亿元产业规模),并通过“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加速技术落地。与此同时,卫健委将适老化机器人纳入医保支付试点,例如傅利叶GR-3的康复训练服务已可在上海部分社区报销60%费用,彻底打通了“技术-产品-支付”的闭环。
正如卫健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人所言:“养老科技的核心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通过机器人的‘体力延伸’与AI的‘脑力赋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有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这5款机器人的入选,不仅标志着中国养老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预示着一个“人机协同、智慧共生”的养老新时代已然来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2025养老科技力荐清单:这5款适老化机器人为何获卫健委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