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实战案例】2025城市韧性排行榜:哪些防灾方案被应急管理部力荐?

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城市韧性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的核心命题。2025年应急管理部发布的《中国城市韧性发展报告》中,成都、杭州、合肥三座城市凭借创新防灾方案脱颖而出,其经验被纳入全国推广案例库。这些城市的实践不仅重塑了传统防灾模式,更通过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与全民参与,构建起“监测-预警-响应-恢复”的全周期韧性体系。

成都:地质灾害防治的“双控革命”

作为龙门山断裂带与龙泉山断裂带交汇区域的核心城市,成都面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重威胁。2025年,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风险双控”为核心,实现从“隐患点防控”到“隐患点+风险区”的范式转变。

技术突破:立体化监测网络
成都部署了1500台智能终端组成的地震预警网络,覆盖100万常住人口,结合光学遥感、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和LiDAR(激光雷达)技术,对200个老旧社区完成隐患点数字化建档。例如,在天府新区核心区,三维地质雷达探测仪可实时监测地下20米岩层位移,城市生命线工程动态沙盘则通过压力传感器矩阵,模拟供水、供电管网在7级地震下的应力变化,为次生灾害预防提供数据支撑。

制度创新:避险搬迁与工程治理并举
成都推进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实质安全攻坚行动,2025年完成1134户集体土地上受威胁对象搬迁,并对16宗国有土地实施综合整治。在彭州市湔江流域,通过“避险搬迁+生态修复”模式,将地质灾害隐患点转化为湿地公园,既降低灾害风险,又提升区域生态价值。此外,成都还建立“三级限入、二级撤出”机制,在主汛期对高风险区未搬迁群众实施长期转移,并禁止区内经营性场所运营,从源头消除人为诱发因素。

全民参与:应急能力社会化培育
成都通过“科技展示-实景演练-技能比武”三维体系,系统化培养5000名持证社区应急响应员。在高新区桂溪街道的“双盲测试”演练中,居民在模拟6米长烟雾走廊、15度倾斜危房等场景下,平均疏散时间缩短至3分20秒,避险动作规范率达95%。公众体验组则通过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础技能比拼,使85%以上参与者掌握规范避险动作。

杭州:数字技术重构防灾生态链

作为数字经济之都,杭州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防灾体系,形成“监测预警-资源调度-恢复重建”的智能化闭环。

AI预警: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
杭州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整合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数据,构建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模型。例如,在2025年梅雨季,该模型提前48小时预测出余杭区径山镇泥石流风险,通过AI语音外呼系统向3.2万名居民发送预警,并自动调度周边避难场所资源。此外,杭州还引入DeepSeek-R1大模型,对历史灾害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优化预警阈值设置,使误报率降低60%。

韧性基础设施:平急两用设计
杭州在亚运场馆、地铁站点等重大工程中推广“平急两用”设计。以奥体中心游泳馆为例,其地下空间在平时作为停车场使用,灾害发生时可快速转换为应急指挥中心,配备独立供电系统、卫星通信设备和物资储备库。在2025年台风“烟花”过境期间,该场馆成为临安区3000名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点,实现“零伤亡、零疫情”。

产业协同:科技企业赋能防灾链
杭州鼓励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参与防灾技术创新。例如,海康威视开发的“应急物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RFID标签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全市13个区县应急物资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在2025年汛期,该系统精准调配沙袋、抽水泵等物资2.3万件,调度效率提升70%。

合肥:产业升级与防灾能力协同共进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镇,合肥将防灾减灾与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科技防灾+产业反哺”的独特模式。

量子技术:地震监测的“超前感知”
合肥依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研发出全球首台量子引力波地震仪。该设备通过探测地壳微小形变,可提前10秒至30秒预警地震,并在2025年庐江县4.8级地震中成功验证。此外,合肥还建设了“量子加密应急通信网”,在灾害导致公网瘫痪时,通过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保障指挥系统安全通信。

新能源汽车:应急电源的“移动堡垒”
合肥利用比亚迪、蔚来等企业优势,将新能源汽车纳入防灾体系。例如,蔚来ES8车型配备的“应急响应模式”,可在断电情况下为医院、基站等关键设施供电48小时。在2025年寒潮期间,合肥调动2000辆新能源汽车组成“移动电源车队”,为老旧小区提供紧急供电,覆盖居民超10万人。

产业生态:防灾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合肥围绕防灾需求打造完整产业链:科大讯飞提供AI语音预警服务,阳光电源研发储能设备,国轩高科供应锂离子电池,形成“监测-预警-能源-救援”的闭环生态。2025年,合肥防灾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应急管理部力荐:三大共性经验

应急管理部在推广上述案例时,总结出城市韧性建设的三大核心经验:

  1. 科技赋能:通过AI、量子技术、物联网等手段,实现灾害监测、预警、响应的智能化;
  2. 制度创新:建立“风险双控”机制,推动避险搬迁、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
  3. 全民参与: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协同防灾网络,提升公众应急能力。

正如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所言:“城市韧性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竞赛,而是系统集成能力的综合体现。成都、杭州、合肥的实践证明,只有将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

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交织的当下,这些城市的探索不仅为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标杆,也为全球灾害防治贡献了东方智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实战案例】2025城市韧性排行榜:哪些防灾方案被应急管理部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