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日系合资品牌“退潮”下的产业变局

今日(X月X日),三菱汽车官方宣布正式终止与中国广汽集团合资合作,旗下广汽三菱位于湖南长沙的工厂全面停产,所有销售及售后服务由广汽集团接管。至此,这家拥有30年在华历史的日系车企,成为继铃木、雷诺、讴歌之后,又一家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业内人士指出,三菱的离场不仅标志着日系合资阵营的进一步收缩,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赛道加速转型的深层变革。

败退时间线:从“高光入场”到“黯然离场”

三菱与中国的渊源可追溯至1990年代。1997年,三菱以技术合作形式参与长丰汽车生产;2006年,与东南汽车成立合资公司;2012年,与广汽集团组建50:50合资公司广汽三菱,引入欧蓝德、劲炫等SUV车型,曾创下年销14万辆的巅峰。然而,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崛起与新能源浪潮冲击,三菱的“滑铁卢”来得猝不及防。

数据显示,广汽三菱销量自2018年的14.4万辆暴跌至2022年的3.3万辆,2023年上半年仅售出1.2万辆,同比下滑65%。财报显示,其累计亏损超50亿元,资产负债率突破90%。今年3月,广汽三菱已宣布临时停产,并启动员工安置与资产清算程序。“我们尝试过导入新能源车型、调整产品结构,但市场反应远低于预期。”三菱汽车CEO加藤隆夫在记者会上坦言,“中国市场的竞争强度已超出合资模式能承受的极限。”

败因剖析:电动化滞后与本土化失策

三菱的溃败,本质是传统燃油车巨头在华战略的集体困境。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三菱犯了两大致命错误:一是电动化转型迟缓,其首款纯电车型阿图柯2022年才上市,比同级竞品晚3-5年;二是过度依赖SUV单一市场,而中国SUV渗透率已达45%,红利期早已过去。”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凭借“油改电”快速切入市场,并通过智能化配置建立差异化优势。以比亚迪为例,其2023年新能源车型销量突破300万辆,是广汽三菱巅峰销量的20倍。此外,三菱在华决策链冗长,产品迭代周期长达4-5年,远慢于中国品牌“半年一改款”的节奏。“当消费者开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衡量汽车价值时,三菱还在强调‘越野性能’这种小众需求。”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

产业影响:合资时代落幕与新生态崛起

三菱的退出并非孤例。据统计,2018年以来已有12家外资车企缩减在华业务,其中日系品牌占6家。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2023年自主品牌市占率首超50%,新能源渗透率突破35%,而合资品牌份额跌至35%以下。

对于广汽集团而言,接管广汽三菱资产后,长沙工厂将转型为新能源专属生产基地,计划引入埃安、传祺等品牌产能。“这是典型的‘腾笼换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评价,“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将集中在智能化、生态化领域,传统合资模式已难以为继。”

当三菱的LOGO从中国经销商展厅消失,一个时代也悄然落幕。但正如加藤隆夫所言:“退出中国不意味着放弃全球化,我们将聚焦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而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场“退潮”或许正是冲向更高浪潮的起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日系合资品牌“退潮”下的产业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