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的蔬菜加工合作社门口已排起长队。数十位头戴草帽、身穿围裙的大爷大娘手持小马扎,正等待领取当天的工作任务——为新鲜豆角粘贴“人工甲片”。这一看似“手工课”的场景,实则是当地蔬菜加工产业升级催生的新型灵活就业模式,日均吸引周边村镇3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参与,人均日增收80-120元。
田间地头“变形记”:豆角为何需要“戴甲片”?
在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65岁的王秀兰正熟练地将米粒大小的透明胶片贴在豆角蒂部。“这是给豆角‘做美甲’,防止运输中蒂部划伤果皮。”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国解释,随着高端商超对蔬菜品相要求提升,传统豆角因蒂部粗糙易产生压痕,常被拒收或降价处理。为此,企业研发出可降解植物胶制成的“保护甲片”,通过人工粘贴形成缓冲层,使豆角破损率从15%降至3%以下。
这项创新正重塑产业链分工。过去,豆角采摘后需经清洗、分拣、包装等多道工序,如今“贴甲片”成为独立环节,且因操作简单、时间灵活,天然适合中老年劳动力。“我们试过机器粘贴,但豆角形状不规则,效率还不如人工。”李建国坦言,目前合作社每天需处理20吨豆角,其中60%的“贴甲片”工作由周边老人完成。
银发族“再就业”:家门口挣钱,还能唠家常
“活不累,还能和老姐妹说说话,比蹲墙根晒太阳强多了!”72岁的刘翠芬边说边将一盒贴好甲片的豆角递给质检员。她所在的孙家集街道,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40%,许多老人因照顾孙辈无法外出打工。而“贴甲片”工作按件计酬,时间自由,成为填补家庭收入的新选择。
据寿光市人社局统计,自2023年该模式推广以来,全市已涌现出47家类似合作社,带动1.2万名老人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超500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老人通过培训成为“小组长”,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控,月收入突破3000元。“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当‘师傅’!”王秀兰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收款记录,屏幕上“本月收入2850元”的数字格外醒目。
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专家指出,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乡村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明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加工企业正通过工序拆分、技术适配降低用工门槛,而老年群体的“时间红利”与“经验优势”得以释放。“这不是简单的‘夕阳红就业’,而是产业链精细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如今,寿光的“豆角美甲师”们已开始承接周边县市的订单,甚至有老人通过直播展示工作流程,吸引城市居民定制“手工贴片蔬菜礼盒”。当传统农业遇上“银发经济”,田间地头的“小创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正如刘翠芬所说:“咱农民的双手,不仅能种出好菜,还能‘绣’出好日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指尖经济”新图景:大爷大娘排队“贴摘豆角甲片”,乡村产业催生灵活就业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