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一则重磅消息: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宣布,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启动沪深港通24小时不间断交易试点,首批纳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及港股通标的共500只股票。这一改革被市场解读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消息公布后,A股相关概念股连续三日上涨,券商、金融科技板块领涨,外资机构则紧急调整全球资产配置策略。
试点落地:打破“时区壁垒”,全球投资者迎来“无缝衔接”
根据试点方案,24小时交易将覆盖北京时间早9点至次日早9点(含夜盘),与欧美主要市场交易时段形成重叠。这意味着,当纽约交易员结束工作后,上海的投资者仍可继续买卖特斯拉、苹果等跨国企业股票(通过港股通标的间接参与),而伦敦的基金经理则能在亚洲时段直接交易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等A股核心资产。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从‘跟随者’向‘参与者’转型的关键一步。”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教授宋敏分析指出,过去A股与全球市场存在“时差”,外资机构需通过QFII、沪深港通等渠道在固定时段交易,导致跨境资金流动效率低下,“24小时交易将彻底消除这一障碍,吸引更多长期资本布局中国资产”。
市场反应:券商IT系统紧急扩容,量化基金“摩拳擦掌”
改革消息一出,资本市场迅速反应。券商板块迎来爆发,东方财富、中信证券等龙头股单日涨幅超8%,多家券商连夜召开会议评估系统改造需求。据业内人士透露,24小时交易对交易系统、清算结算、风控体系提出极高要求,仅上交所核心交易系统升级成本就预计超过5亿元。
量化私募基金则成为最积极的参与者。上海某百亿级量化机构负责人表示:“24小时交易将极大拓展高频策略的应用场景,尤其是跨市场套利、波动率交易等策略的收益空间可能提升30%以上。”而外资机构方面,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已向证监会提交申请,计划增设亚洲时段交易团队。
争议与挑战:散户能否适应“全天候”博弈?
然而,改革也引发争议。部分市场人士担忧,24小时交易可能加剧市场波动,尤其是夜盘时段流动性较低,容易引发“闪崩”风险。此外,散户投资者是否具备“全天候”交易的能力也成为焦点。“普通股民白天要工作,晚上盯盘精力有限,可能被迫转向机构委托,加速A股‘去散户化’进程。”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
对此,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试点阶段将设置单日涨跌幅限制、熔断机制等风控措施,并加强对异常交易的实时监控,“改革将循序渐进,优先保障市场稳定运行”。
随着试点日期临近,全球资本的目光正聚焦中国。这场“不眠不休”的交易革命,能否助力A股突破“跟涨不跟跌”的怪圈?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交易日的24小时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24小时不间断交易试点启动:全球资本博弈升级,中国股市迈入“全天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