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国家级贫困县斥资2230万元打造的“特色文化旅游区”项目被曝烂尾,景区内杂草丛生、设施荒废,原本规划的民俗街、生态湖等核心景点沦为“空壳”。这一消息引发舆论哗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该项目从立项到停工仅历时两年,期间多次被当地群众举报“劳民伤财”。目前,涉事县委书记已被停职调查,纪委监委介入核查资金流向,一场关于“贫困县该不该举债搞旅游”的争议随之浮出水面。
“政绩冲动”下的盲目上马:规划脱离实际,群众强烈反对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于2020年由时任县委书记张某(化名)主导推进,声称要打造“西南地区文化旅游新地标”,规划涵盖民宿集群、商业街、水上乐园等12个子项目,总投资预估超2亿元。然而,当地干部透露,该县年财政收入仅3.8亿元,且负债率已超警戒线,“项目启动时,县财政连教师工资都需上级转移支付,哪来的钱搞旅游?”
更讽刺的是,项目选址位于距县城40公里的偏远山区,周边无主干道、无配套产业,且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区。2021年,曾有村民联名向省纪委举报“强行征地、补偿不到位”,但项目仍强行推进。一位参与施工的包工头向记者透露:“景区里连自来水都没通,建好的民宿根本没法住人,明显是‘拍脑袋’决策。”
2230万资金去向成谜:部分工程涉嫌虚报套取
随着调查深入,项目资金链问题逐渐暴露。审计报告显示,2230万元专项拨款中,仅30%用于实际建设,其余资金流向存疑:
- 高价采购疑云:景区入口处一座仿古门楼造价达480万元,而市场同类工程报价不足200万元;
- “空壳公司”套现:承建商业街的某建筑公司注册资金仅50万元,中标后迅速转包,疑似为官员亲属“白手套”;
- 维护费黑洞:项目停工后,县文旅局仍以“日常维护”名义每年拨款200万元,但景区内连路灯都未安装。
“这哪是旅游开发?分明是某些人敛财的工具!”当地村民王大伯愤怒表示。目前,公安机关已对涉事企业账目进行封存,重点核查是否存在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
贫困县发展之困:政绩观错位何时休?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地曝出贫困县“举债建景观”的乱象:某县耗资1.2亿元建“天下第一鼓”雕塑,某县贷款3亿元打造“人造古城”……专家指出,此类项目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宁可借钱搞‘面子工程’,也不愿踏实发展产业”。
“贫困地区最缺的是能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不是‘打卡景点’。”中央党校教授李某分析,旅游开发需以交通、客源、服务为前提,盲目跟风只会让地方财政“雪上加霜”。数据显示,该县为该项目举债1.5亿元,年利息超800万元,相当于全县全年民生支出的1/10。
目前,涉事县委书记张某已被停职,其任职期间主导的另外3个投资超千万的项目也列入审查清单。这起事件再次警示: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任何脱离实际、损害民生的“政绩工程”,终将被历史和人民审判。唯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才能让每一分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贫困县书记投2230万搞旅游项目“黄了”:形象工程背后的民生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