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筑梦行|青春接力徽墨传承——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上庄镇“皖南青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4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上庄镇“皖南青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绩溪县上庄镇胡开文墨厂,以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方式,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让青春在传承中华文脉中展现担当。

一、近距离观摩制墨工序,感悟工匠精神厚重内涵

团队走进制墨车间,近距离观摩匠人锻打墨坯、为墨锭描金等工序。据胡嘉明女儿介绍,一块好墨需经点烟、和料、成型等数十道工序,仅点烟工序一天最多产2两料。50余岁的王师傅已坚守制墨岗位38年,每天的工作就是要精准的切割墨块,把控好温度后制模。胡女士介绍道:“老一辈人的匠人精神,有时候不是为了赚钱,做的是情怀。”

二、坚守传统亦求新,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

传承人们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2005年胡家姐妹开设了网上直营店。近年来开启直播带货,为广大徽墨收藏爱好者讲解传统制作工艺。“国家提倡传统文化,我们就有责任把它保留好、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的智慧。”

三、历经波折坚守初心,传承路上责任在肩

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胡嘉明从农机厂转型创办墨厂,依托老匠人技术让“富凯门”老字号重焕生机;1994年面对60多万外债,他凭“不骗人、不偷工”信念坚守,甚至卖掉老宅渡过难关。其女儿放弃城市工作返乡,与妹妹通过网店、直播守护徽墨品质,那句“传承的东西,就是要传承最原始、最好的东西,变味了就没意义了,”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传承路上的责任与坚守。

四、校地联动注入活力,实践培育文化自信

胡开文墨厂作为上庄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基地之一,为大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每年都有学生来此体验描金、制坯等工序,胡嘉明向学生展示老师傅捶打墨坯的过程,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这种校地联动模式,既让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也让三下乡实践成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

(文字:黄依晨  图片:黄依晨 张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筑梦行|青春接力徽墨传承——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上庄镇“皖南青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