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朦胧处,徽韵自悠长。2025年7月6日,安徽农业大学“田畴链语・包罗万绩徽韵行”暑期三下乡团队踏着青石板路走进绩溪县,在白墙黛瓦与现代厂房的交织中,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根脉与产业新生的探寻之旅。从臭鳜鱼的醇香到百叶窗的竹影,古老徽州的智慧正以崭新姿态续写传奇。团队先后走访了冯文敏大师创办的徽和天下食品有限公司和校友企业安徽宝盈家居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魅力与产业发展活力。团队在历史遗存与现代产业的交织中,解锁县域发展的多元密码。
一、灶火千年:徽菜从舌尖到产业的蝶变
绩溪的清晨,总伴着徽菜特有的醇厚香气。团队首站抵达冯文敏大师创办的徽和天下食品有限公司,这里藏着徽菜从农家灶台走向全球餐桌的秘密。
穿过挂着“徽菜非遗传承基地”牌匾的木门,标准化生产车间里机器运转的节奏与墙上悬挂的古法菜谱相映成趣。负责人指尖划过玻璃展柜,向同学们讲述着臭鳜鱼的百年故事:“明清时徽商远行,将鲜鱼用盐腌制保鲜,意外成就这道‘发酵的美味’。如今我们用恒温发酵罐替代陶缸,保留古法的‘臭’,却让风味更稳定。”在食材加工区,金黄的火腿正经历365天的风干,笋干则在无菌车间完成脱水——这些曾藏在徽州山民屋檐下的食材,如今通过冷链技术,48小时就能出现在北上广深的超市货架。
“重油、重色、重火功,三字诀里是徽州人的生存哲学。”冯文敏大师的话语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他指着展示区的老照片:旧时徽州山高路远,菜色需重油保热量;用酱油调色,是为让粗瓷碗里的菜肴更显丰盛;猛火快炒的功夫,则藏着“锅气锁住鲜味”的生活智慧。如今,工厂将这些经验转化为精准的工艺参数:油温控制在180℃±5℃,酱料配比精确到克,甚至研发出微波即食的臭鳜鱼料理包,让异乡人三分钟就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包装工程专业的同学与技术人员讨论着可降解餐盒的透气率:“能不能用徽州竹纤维做包装?既环保又有文化味。”实验室窗外,正是连绵的竹山,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在蝉鸣声中悄然生长。
在这里,传承数百年的徽菜技艺与现代食品工业技术碰撞出独特火花。负责人介绍,工厂不仅坚守传统配方,更通过科学配比、无菌生产等技术升级,让徽菜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冯大师亲切交流,听他讲述徽菜背后的历史故事——从明清时期的宴席文化到如今的"徽味出皖",一道道菜品承载的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徽州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自信。
二、竹影摇风:百叶窗里的乡土与世界
安徽宝盈家居由安徽农业大学校友创办,深耕百叶窗领域多年,产品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以“竹材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将皖南丰富的毛竹转化为环保家居产品,将本地竹材与徽州工艺结合,融入智能技术和国际设计理念,推出的百叶窗兼具东方美学与实用功能,在海外市场广受认可。其将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研发平台,突破材料处理等技术难题,带动当地农户参与竹材种植,让徽州特色工艺通过小小的百叶窗走向世界,走出了一条“传统技艺+科技创新+国际市场”的乡村产业振兴路。
三、青衿之志:让徽韵在时代里流动
暮色中的绩溪,炊烟与晚霞共舞。团队成员坐在徽派庭院的石阶上,笔记本里记满了见闻:臭鳜鱼的发酵周期、竹材的含水率、农户的笑脸、车间的标语……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鲜活的答案:乡村振兴,是让文化基因在产业土壤里生根发芽。
从徽菜的白瓷盘到工厂的生产线,安徽农业大学“田畴链语·包罗万绩徽韵行”暑期三下乡团队用脚步丈量乡村,以专业学识对话发展。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当徽派文化的基因融入产业创新的血液,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此次绩溪之行,团队不仅见证了传统徽菜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更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同学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深入研究徽菜产业的发展路径,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贡献青年力量。接下来,团队还将继续探访当地特色企业,多角度挖掘绩溪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
(郭芳宏 董天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徽韵融双业,薪火照新程——绩溪振兴路畔的文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