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在古城西安碑林区的一处老宅院里,78岁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张文渊正用毛刷轻扫一块明代门墩上的浮尘。这座承载着六代人记忆的院落,即将因城市更新面临改造,而张文渊和他的“古城记忆守护团”正与时间赛跑,为每一块砖瓦、每一处雕花建立数字档案。这场持续十年的民间守护行动,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深层命题——如何让城市在发展中保留“记忆的基因”?
消失的街巷:城市化浪潮下的文化阵痛
据西安市文物局统计,过去二十年间,西安老城区内超过60%的传统民居因旧城改造消失,其中不乏清代陕商大院、民国学堂等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2023年,钟楼附近一条始建于明代的“书肆街”被整体拆除,引发舆论关注。这条曾聚集30余家古籍书店的街道,其青石板路下的排水系统仍保留着明代工艺,却因“不符合现代消防规范”被永久抹去。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李明辉指出,“北京胡同、上海石库门、广州骑楼的改造经验表明,保留历史肌理与提升居住品质可以并行。”他的团队正在参与西安顺城巷改造项目,通过微更新方式修复清代城墙砖缝,保留原有街巷尺度。
民间守护:从“孤军奋战”到“全民行动”
在官方保护体系之外,民间力量正成为城市记忆守护的重要补充。2015年,退休教师张文渊发起“古城记忆守护团”,吸引摄影师、建筑师、大学生等200余人加入。他们自费购置三维扫描仪,为即将拆除的建筑建立数字模型,累计完成500余处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存档,其中87处被纳入西安市待定文物保护名录。
更令人振奋的是,年轻一代正以新方式参与守护。95后博主“城记小王”通过短视频记录西安最后的老澡堂、修鞋摊,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次;大学生团队开发的“古城声音地图”APP,收录了300余种即将消失的老城声景——报时钟声、自行车铃、秦腔唱段……“这些声音是城市的DNA。”项目负责人刘悦说。
制度突破:为记忆立法,让守护有据
政策层面正为城市记忆保护提供更强支撑。2024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首次将“城市记忆”纳入法定保护范畴,明确要求改造项目需预留“记忆展示空间”。今年5月,碑林区在某商业综合体改造中,按条例要求保留了一段30米长的清代城墙遗址,并打造为开放式历史展廊,成为网红打卡点。
“城市记忆保护需要刚性与柔性并重。”西安市文旅局局长孙超表示,“我们正在探索‘记忆银行’制度,鼓励市民捐赠老物件、讲述老故事,兑换文化消费券,让守护记忆成为全民自觉。”
站在西安明城墙下,张文渊抚摸着新安装的智能监测设备——这是守护团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文物保护系统,能实时监测砖墙湿度、温度变化。“城市会新陈代谢,但记忆不能断层。”他说,“我们守护的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活着的文明。”在这座十三朝古都里,一场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对话,仍在继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历史深处守望“有记忆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