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女子遭男子强吻,警方:案发时男子无刑事责任能力

2025年1月2日22时许,深圳南山区地铁站出口发生一起令人震惊当街侵犯事件。一名27岁江西籍无业男子从背后紧抱24岁女子李黎(化名),强行实施强吻行为。受害者奋力挣脱并呼救后,嫌疑人逃离现场,但警方在接警后迅速锁定目标,次日将其送至深圳市康宁医院进行精神评估。4月28日出具的司法鉴定结果显示,涉事男子案发时处于“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障碍”状态,被认定无刑事责任能力。

事件回溯:深夜惊魂与司法程序

据李黎回忆,事发时她刚走出地铁站,突然被一名身高约170厘米、体型偏瘦的男子从后方抱住。对方行为极其突然,她挣扎呼救后对方才停止侵犯。报警回执显示,南山分局西丽派出所于22时32分接到报案并立案调查。警方次日将嫌疑人收治于康宁医院医疗救治科男二区,但仅数日后,该男子即被家属接回江西老家。

这份盖有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公章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明确指出:被鉴定人案发时“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符合《刑法》第十八条关于精神病人免责的法定情形。然而,这一结论未能平息公众质疑——受害者李黎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他若治疗无效,是否会再次伤害他人?”

争议焦点:精神病鉴定能否成为“免罪金牌”?

该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精神障碍者犯罪处置机制的激烈讨论。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医疗的解除需满足“不再具有人身危险性”的核心条件,但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评估标准。本案中,嫌疑人仅接受数日治疗便返回社会,其危险性是否消除存疑。

公众焦虑更源于近期多起类似案件:2025年7月南昌景区19岁女大学生遇害案、2025年6月上海27岁海归女子家门口被刺案中,嫌疑人均有精神病史。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显示,2020-2024年间,以精神障碍为由申请免责的刑事案件年均增长23%,但仅12%的案例启动了强制医疗程序。

制度反思:如何平衡人权与公共安全?

“精神鉴定不应成为逃避制裁的漏洞。”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江溯强调,现行法律对间歇性精神病患者责任划分明确,但鉴定过程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他建议建立“鉴定-治疗-监管”全链条追踪体系,例如引入独立医学委员会复核鉴定结果,强制要求监护人缴纳风险保证金,并对高风险患者实施电子镣铐监控。

深圳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已将李黎的投诉转交督察部门核查,并将联合卫健部门完善精神障碍者管控机制。截至8月14日,李黎表示尚未收到警方关于案件进展的进一步说明,而社交媒体上“要求公开鉴定细节”的网民联署签名已突破50万。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法治社会在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与公共安全维护间的艰难平衡。当精神障碍者犯罪处置机制遭遇信任危机,唯有通过制度完善与透明执法,方能重建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女子遭男子强吻,警方:案发时男子无刑事责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