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9月15日。该文件直指当前智能汽车行业核心争议——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混淆问题,明确要求企业不得将辅助驾驶功能包装为自动驾驶,并强化软件升级(OTA)备案管理与安全监测,为行业划出“安全红线”。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技术边界与责任划分
根据征求意见稿,企业需在车辆App、车载系统及用户手册中显著标注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提示,明确其“辅助”属性。例如,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虽能减轻驾驶负担,但驾驶员仍需全程保持注意力,随时接管车辆。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部分车企通过命名或宣传暗示辅助驾驶具备“自动驾驶能力”,导致多起因驾驶员脱手、分心引发的事故。
技术分级层面,国际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分为L0至L5六级。目前市场上主流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仅能实现车道居中、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功能,而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需满足特定条件(如高速公路、固定路线)且需通过严格安全认证。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此前明确表示,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智能汽车均未达到自动驾驶标准,辅助驾驶仍是当前技术主流。
OTA升级备案:堵住软件漏洞与虚假宣传
文件首次对OTA升级实施分类备案管理,要求企业未经备案不得推送软件更新,且需确保升级内容经过充分测试。此前,部分车企通过OTA“悄悄”修改系统逻辑、隐瞒缺陷,甚至推送未经验证的功能导致车辆失控。例如,某品牌车型曾因OTA升级后出现传感器误判,引发多起碰撞事故,但企业未及时召回或公开信息。
征求意见稿明确,市场监管总局将对企业OTA活动进行抽查,重点核查升级内容与备案一致性。若发现企业通过OTA隐瞒缺陷或推送虚假功能,将依法责令召回并公开通报。
宣传合规:严打“自动驾驶”夸大营销
针对车企营销乱象,文件要求企业不得在命名、广告中暗示辅助驾驶具备自动驾驶能力。例如,此前部分品牌将辅助驾驶系统命名为“智驾”“全自动驾驶”等,易误导消费者。小米汽车等企业已率先调整表述,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以明确技术边界。
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工信部开展专项调查,对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企业依法处罚。同时,企业需如实报告辅助驾驶系统事故信息,隐瞒或漏报将被纳入缺陷调查范围。
行业影响:推动技术理性发展与安全落地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行业从“技术竞赛”转向“安全优先”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一方面,明确的技术边界与责任划分将减少消费者误用风险;另一方面,严格的备案管理与宣传规范将倒逼企业提升技术研发与测试标准,避免“抢跑”式商业化。
随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临近,车企、科研机构及消费者可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反馈。这场关于“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规则之争,或将重塑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两部门征求意见:辅助驾驶不能当自动驾驶,规范升级与宣传成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