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台风“急”与“慢”哪个“难缠”?气象专家:因“风”制宜是关键

2025年7月30日,台风“竹节草”以热带风暴级别登陆华东沿海,其“慢性子”特性引发广泛关注。与去年9月16日登陆上海“急性子”台风“贝碧嘉”形成鲜明对比,这场持续48小时以上的降雨过程,让公众重新审视台风“快慢”背后的风险差异。气象专家指出,台风无“好坏”之分,科学认知其特性才能筑牢防灾屏障。

“急性子”台风:爆发力强但影响局限

以“贝碧嘉”为例,其巅峰风速达42米/秒,登陆后仅6小时便结束影响。这类台风受副热带高压强势引导,如同被“抽打的陀螺”快速移动,短时风雨强度极大。2024年“利奇马”登陆浙江时,曾创下1小时降雨量超100毫米的纪录,导致局部地区出现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但因其移动迅速,整体影响范围通常局限于登陆点周边200公里内。

上海市气象局服务首席邬锐博士分析:“急性子台风像‘闪电战’,虽然破坏力集中,但防御窗口期较短。只要及时加固门窗、转移低洼地区居民,就能有效降低损失。”

“慢性子”台风:耐力持久致累积风险高

当前台风“竹节草”则呈现截然不同的特性。其移动速度不足“贝碧嘉”的一半,滞留时间长达48小时以上,预计将横穿上海、江苏并进入安徽。受其螺旋雨带影响,上海南部地区已出现暴雨,局部累积雨量达220毫米,相当于一次性倾倒约440吨水/亩。

“这类台风像‘持久战’,虽然瞬时风力较弱,但持续降雨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邬锐强调,“竹节草”的残留云团在主体减弱后仍可能释放能量,导致短时强降雨、雷电等对流天气。2021年台风“烟花”曾以类似路径影响长三角,造成浙江余姚7天降雨量达951毫米,突破当地历史极值。

防御策略:因“风”制宜构建韧性体系

面对不同特性的台风,防御重点需动态调整。对于急性子台风,气象部门会提前12小时发布红色预警,重点防范短时强风对高空作业、户外广告牌的冲击;而慢性子台风则需延长预警响应期,加强河道水位监测、地下车库防汛等措施。

在江苏苏州,水利部门已启动“一河一策”预案,对京杭运河等骨干河道预降水位0.8米;上海地铁部门在17座下沉式广场部署移动泵车,每小时可排水3000立方米。同时,气象部门通过“台风眼”小程序向公众推送分时段、分区域的风险地图,实现精准预警。

科学认知:台风利弊需辩证看待

尽管台风常带来灾害,但其生态价值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台风引发的气压变化可触发“慢地震”,通过温和的断层滑动释放地壳能量。此外,台风从海洋卷起的营养物质能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渔业资源补充提供天然助力。

“台风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与之共处。”邬锐呼吁,公众需摒弃“重强度轻影响”的认知误区,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路径概率图、降雨量预报等精细化产品,共同提升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台风呈现出强度增强、路径偏北的趋势。气象部门正利用AI技术优化预报模型,将台风路径预报精度提升至10公里级。在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科学认知与精准防御将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关键防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台风“急”与“慢”哪个“难缠”?气象专家:因“风”制宜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