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九江市城区一小学旁的公厕内惊现小卖部,引发网友热议。这家位于商业街核心地段、紧邻小学的公厕,其工具间被改造为经营副食的店铺,不仅存在卫生隐患,更涉嫌违规占用公共资源。9月9日,九江经开区建设局回应称,已要求经营者限期撤店并恢复工具间原状,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公厕内开小卖部:选址离奇引争议
涉事公厕位于九江经开区某小学校前路上,周边商铺林立,人流量密集。网友发布的现场图片显示,公厕正面为传统如厕入口,侧面却开设了一家小卖部,门头无显著标识,仅通过玻璃门隐约可见内部陈列的辣条、糖果等零食。地图软件截图显示,该店曾标注为“副食店”,但近期疑似关闭。
“刚打扫完厕所就直接卖吃的,孩子吃了能放心吗?”一位学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达担忧。公厕工具间本用于存放清洁设备,改造后与食品经营区域仅一墙之隔,拖把、水桶等工具与零食货架混杂,卫生条件堪忧。更令人不安的是,该公厕紧邻小学,消费群体以低龄学生为主,食品安全风险陡增。
官方回应:限期整改,封堵违规开口
事件曝光后,九江经开区建设局迅速介入调查。9月9日,该局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经现场核查,涉事店铺确为利用公厕工具间改造而成,目前公厕正常开放,但工具间已被违规占用。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厕管理规范,公共厕所及其附属设施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从事经营活动。
“我们已要求经营者于9月15日前搬离所有物品,撤店停业。”建设局工作人员表示,整改措施包括两步:第一步是清空工具间内的商品和货架;第二步是砌筑墙体封堵原开门处,恢复工具间作为公共设施的功能。此外,相关部门将加强巡查,防止类似事件反弹。
校园周边治理难题:公共资源岂能“私用”?
此次事件暴露出校园周边商业环境治理的短板。公厕作为城市基础卫生设施,其工具间属于公共资源,擅自改造为商铺不仅违反管理规定,更可能影响厕所的正常维护。例如,工具间被占用后,清洁设备无处存放,可能导致公厕卫生质量下降。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24年,福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曾查处一起公厕管理员在管理间内私设小卖部的事件。当时,涉事人员因“经济困难”试图通过违规经营补贴收入,最终被保洁部门批评教育并关停店铺。专家指出,校园周边商业布局需统筹规划,既要满足学生需求,更要严守安全与卫生底线,避免“见缝插针”式的无序扩张。
公众关切:如何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事件引发网友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广泛讨论。部分家长呼吁,应建立“校园周边商业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商户实施联合惩戒;也有市民建议,通过增设正规便利店、优化公厕设计等方式,从根本上消除违规经营的土壤。
九江经开区建设局表示,未来将联合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排查无证经营、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同时,探索引入智能化监管手段,如安装监控设备、建立商户信用档案等,提升治理效能。
截至发稿前,涉事小卖部已停止营业,工具间内的货架和商品正在清理中。这起“公厕内开小卖部”的荒诞事件,再次敲响公共资源保护的警钟——城市治理需以民生为本,任何“创新”经营都不能突破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江西一公厕内开小卖部,当地:要求撤店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