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察网

奶粉纸尿裤涨价10元到60元不等:成本攀升与消费焦虑交织,母婴市场迎涨价潮

“一罐奶粉涨了35元,一包纸尿裤贵12块,养娃成本又高了!”近日,北京朝阳区年轻妈妈李薇在超市货架前对比价格时发现,多个母婴品牌产品悄然提价。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商超及母婴店发现,自6月以来,婴幼儿奶粉、纸尿裤等刚需用品价格普遍上涨,涨幅在10元至60元不等,部分高端系列涨幅超15%,引发家长群体对“养娃越来越贵”集体焦虑。

涨价潮席卷全品类:从平价到高端无一幸免

在广州天河区某连锁母婴店,店员指着货架上的某进口奶粉品牌介绍:“900克装原价328元,现在368元,厂家说是因为原料和运输成本涨了。”记者统计发现,飞鹤、美赞臣、爱他美等主流奶粉品牌均上调价格,涨幅在5%至12%之间;纸尿裤品类中,帮宝适、花王等品牌单包价格普遍上涨10元至20元,部分大包装产品涨幅超60元。

“以前每月花2000元买奶粉和纸尿裤,现在至少要多备500元。”上海浦东新区二胎妈妈王女士展示购物清单显示,其常购的某国产奶粉每罐从258元涨至288元,纸尿裤月消耗量从4包增至5包,单月支出增加近400元。

成本压力传导:原料、物流、汇率三重夹击

多家母婴企业向记者证实,此轮涨价主要受原材料及物流成本攀升影响。某国产奶粉企业负责人透露:“今年乳清粉、DHA藻油等核心原料进口价上涨超20%,同时新国标实施后,生产工艺升级导致单罐成本增加15元左右。”纸尿裤行业则面临无纺布、高分子吸水树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海运价格翻倍,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一箱纸尿裤从工厂到仓库的运费,去年是80元,现在要150元。”浙江某纸尿裤代工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原材料占成本的60%,物流占15%,人民币贬值导致进口原料汇率损失5%,“不涨价就要亏本”。

消费端反应分化:囤货、转代购、降级消费并存

面对涨价,家长群体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部分奶粉品牌出现“囤货潮”,某旗舰店客服表示:“近期3段奶粉销量环比增长200%,很多妈妈一次性买6罐以上。”也有家长转向跨境代购或二手平台,但担忧“渠道不正规影响宝宝健康”。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低收入家庭选择降级消费。河南郑州的宝妈刘芳将奶粉品牌从进口换成国产,“一罐能省80元,只能牺牲点品质了”;而纸尿裤则改用“平替”品牌,“白天用便宜的,晚上用贵的,凑合着过”。

行业观察:涨价或成长期趋势,国产替代迎机遇

乳业专家宋亮分析,受全球供应链波动及国内生育率下降影响,母婴行业已进入“缩量提价”阶段,预计此轮涨价将持续至2025年。不过,涨价潮也为国产品牌带来机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飞鹤、君乐宝等国产奶粉市场份额提升至68%,较去年同期增长5个百分点。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上升,但更看重性价比和供应链稳定性。”宋亮建议,企业应通过优化配方、提升生产效率消化成本,而非简单转嫁压力,“毕竟,养娃的刚需背后,是家长对品质和安全的底线要求”。

在这场由成本驱动的涨价潮中,母婴市场的供需博弈仍在继续。而如何平衡企业生存与消费者利益,或许将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命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奶粉纸尿裤涨价10元到60元不等:成本攀升与消费焦虑交织,母婴市场迎涨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