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这是继2023年“23·7”特大暴雨后,北京再次启动最高级别防汛预警。据气象部门预测,受台风“格美”残余环流与冷空气共同影响,29日夜间至31日,全市将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可达200至300毫米,局地超过400毫米,可能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要求“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应对极端天气,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极端天气来袭:红色预警触发全城应急响应
根据北京市气象局通报,本轮降雨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短时雨强极端”的特点。29日下午,城区已出现短时强降雨,丰台区1小时降雨量达80毫米,部分路段出现积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随即启动防汛一级响应,这是自2012年“7·21”特大暴雨以来,北京首次在非汛期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市委书记尹力在全市防汛工作调度会上强调:“要深刻汲取去年‘23·7’特大暴雨经验教训,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防汛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市长殷勇赴门头沟、房山等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现场指挥,要求“确保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城市不看海”。
全城戒备:交通停运、景区关闭、居家办公多管齐下
为应对极端天气,北京采取多项“硬核”措施:
- 交通管制:地铁1号线、6号线等地面线路于29日20时起停运,地面公交部分线路调整或停驶;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取消航班超300架次,铁路部门对京广、京沪等干线列车实施限速运行。
- 景区关闭: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150余家景区暂停开放,山区民宿一律停业,劝返游客超8万人次。
- 居家办公:市防汛办建议“非涉汛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东城、西城等区党政机关带头停工,减少人员流动。
与此同时,全市25万名抢险救援人员、5000余台套设备提前预置到重点区域。排水集团对全市1600余处易积水点实施“一处一预案”,消防部门组建100支抗洪抢险突击队,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力量也集结待命。
市民响应:风雨中的温暖与坚守
尽管暴雨如注,但首都的防汛工作有序推进。在朝阳区某社区,网格员张敏凌晨3点就开始巡查排水口,用沙袋加固低洼院落;在房山区十渡镇,村干部李强驾驶冲锋舟转移被困老人,后背被雨水浸透仍坚持“不漏一人”;在社交媒体上,“北京暴雨互助”话题阅读量超3亿次,网友自发分享避险信息、提供临时住所,上演一幕幕“风雨同舟”的温情场景。
市防汛办提醒市民:当前降雨仍在持续,请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非必要不外出;如遇险情,及时拨打119、110或社区服务电话求助。
极端天气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全民安全意识的检验。在这场与暴雨的赛跑中,北京以最高响应、最严措施、最快行动筑牢安全防线,而每一位市民的配合与坚守,正是这座城市战胜风雨的最大底气。正如网友所言:“暴雨虽猛,但北京的应对更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北京再度拉响暴雨红色预警:全市进入紧急防御状态,多部门联动应对极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