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因体重变化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在东京奥运会和巴黎奥运会上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的17岁少女,近期被师兄陈艾森晒出的训练视频暴露出发胖迹象,部分网友质疑其“缺乏自律”。对此,“跳水女皇”高敏在社交媒体发声,直言全红婵的体重问题背后,是比减重更艰难的心理关。
三年苛刻自律,一朝“放飞自我”
高敏透露,全红婵从东京奥运会结束到巴黎奥运会的三年周期内,始终将体重控制在极严格范围内。“她对自己苛刻到什么程度?为了保持42公斤的竞技体重,每天摄入热量不足1200卡,训练强度却远超同龄人。”这种近乎自虐的自律,让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脚腕韧带撕裂,仍靠冰敷和止痛药完成高难度动作训练。
然而,巴黎奥运会夺冠后,长期高压下的身体启动“保护机制”。据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监测,全红婵休养期日均热量摄入增至1800卡,运动量却因伤病减少60%,导致体重在三个月内突破50公斤。高敏解释:“长期精神紧绷后突然放松,激素水平变化会加速脂肪囤积,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
心理压力远超体重数字
更令高敏担忧的,是全红婵面临的“后奥运心理困境”。“她以前只需和陈芋汐争第一,现在却要面对全国乃至全球新秀的追逐。”高敏指出,这种从“巅峰对决”到“群雄环伺”的转变,让全红婵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全红婵的体重变化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清华大学运动医学教授王立军分析,其骨架宽度比陈芋汐大15%,同等体重下视觉更显壮实;而肌肉类型以快肌纤维为主,停止系统训练后更易转化为脂肪。这些生理因素叠加“必须保持完美”的社会期待,让全红婵陷入“越焦虑越难控制体重”的恶性循环。
社会需放下“金牌滤镜”
全红婵的遭遇,折射出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残酷审视。当部分网友制作“发胖时间线”嘲讽时,高敏呼吁:“我们是否该反思——是要一个永不停歇的‘金牌机器’,还是一个会受伤、会迷茫的真实少女?”
中国跳水队已为全红婵制定“科技康复计划”,除科学控重外,更注重心理疏导。广东省跳水中心主任透露,全红婵将代表广东队出战11月全运会,目标体重设定为48公斤,但教练组更强调“动作质量优先”。高敏以伏明霞为例激励后辈:“伏明霞18岁时也曾因发育陷入低谷,但她用两年时间完成蜕变,创造了世锦赛三连冠传奇。全红婵的挑战更大,但她的天赋和韧性同样罕见。”
在广东二沙训练中心的走廊里,全红婵的巨幅海报仍定格在东京奥运会夺冠瞬间。而真实的她,正在经历每个少女都会遭遇的成长阵痛。这场关于体重的争论,或许终将消散,但社会对运动员“人性化关怀”的觉醒,才刚刚开始。正如全红婵训练服上那句褪色标语所言:“做自己的冠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高敏谈全红婵发胖原因:心理关才是更难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