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河北易县连夜转移636户1584人:筑牢防汛安全线,守护群众生命财产

近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河北省易县境内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部分山区乡镇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显著增加。面对严峻防汛形势,易县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连夜组织力量对受威胁区域群众进行紧急转移安置。截至8月X日X时,全县已安全转移636户1584人,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防汛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闻“汛”而动:科学研判,精准锁定转移区域

8月X日起,易县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全县平均降雨量达220毫米,北易水河、中易水河等主要河道水位持续上涨。气象部门预测,未来48小时仍有暴雨到大暴雨,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升至红色预警。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易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李建军表示,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连夜召开会商会议,组织水利、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专家,对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动态分析,划定梁格庄镇、西陵镇、紫荆关镇等5个乡镇12个行政村为高风险区,涉及636户1584人。“我们采用‘网格化+数字化’手段,通过卫星电话、无人机巡查等方式,确保转移范围‘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生命至上: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转移工作有序开展

“大娘,雨太大了,咱们先去安置点,家里东西政府帮您看着!”8月X日凌晨2点,梁格庄镇下黄蒿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强带领由20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挨家挨户敲门转移群众。该村地处北易水河沿岸,部分民房地基已被洪水浸泡,情况危急。

为确保转移过程安全高效,易县采取“三级包联”机制: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同时动员教师、志愿者等力量组成“帮扶对子”,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实行“一人一策”转运。在紫荆关镇,一辆辆农用车、三轮车穿梭在泥泞山路上,将群众送往临时安置点;西陵镇则启用学校、村委会等12处场所,配备床位、食品、药品等物资,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连夜给我们安排了住处,还送来了热饭,心里踏实多了。”在梁格庄镇第一小学安置点,65岁的村民王秀兰感慨道。截至目前,全县已设立集中安置点23个,分散安置点87处,累计发放被褥3000套、方便面2万箱、矿泉水5万瓶。

防救并举:转移后“不松劲”,全力恢复生产生活

群众转移后,易县立即启动“隐患排查+灾后重建”双线作战。自然资源部门对转移区域实施24小时监测,利用边坡雷达、雨量计等设备防范次生灾害;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评估农作物受灾情况,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交通、电力等部门则全力抢修水毁道路、线路,目前已恢复通车里程120公里,10个行政村恢复供电。

“防汛救灾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易县县委书记张锐表示,下一步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环境消杀、心理疏导等工作,同时加快推进灾后重建规划,帮助群众早日重返家园。

结语:风雨同心,共筑安全屏障
从深夜敲门到黎明安置,从险情预警到灾后重建,河北易县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当前,降雨虽已减弱,但防汛之弦仍不能松。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易县干部群众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守护每一寸土地、每一名群众的安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河北易县连夜转移636户1584人:筑牢防汛安全线,守护群众生命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