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上海街头“真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主驾无安全员,2025年商业化运营迈入倒计时

无需驾驶员操控方向盘,车辆自主避让行人、识别红绿灯、完成变道超车——这样场景即将在上海街头成为现实。近日,上海市经信委、交通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修订版)》,明确允许“主驾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在指定区域开展道路测试及商业化试点。这意味着,上海将成为国内首个向“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开放路权的城市,全球自动驾驶竞争格局再添变数。

政策破冰: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

上海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在于“去安全员化”。此前,国内自动驾驶测试车辆虽可在公开道路行驶,但主驾位置必须配备安全员以应对突发状况。而根据新规,满足技术条件的Robotaxi可在浦东临港、嘉定等封闭区域及部分开放道路开展“主驾无人”测试,并逐步拓展至中心城区。

“这是中国自动驾驶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杨殿阁指出,“去掉安全员不仅考验车辆本身的可靠性,更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远程监控、应急接管体系,标志着监管层对技术成熟度的认可。”

据悉,百度Apollo、小马智行、滴滴自动驾驶等头部企业已提交申请,首批测试车辆预计于2024年底前上路。其中,百度Apollo此前在武汉、重庆开展的“全无人”测试里程已突破500万公里,其第六代无人车成本较上一代下降60%,或成为上海首批商业化运营的主力车型。

技术攻坚:如何让机器比人更“靠谱”?

“真无人”出租车的落地,依赖于多模态感知、高精地图、车路协同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小马智行为例,其测试车搭载32个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可实现360度无死角覆盖,感知距离超200米;同时,通过与上海“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的实时数据交互,车辆能提前获取路口信号灯状态、周边车辆意图等信息,决策响应速度较人类驾驶员提升3倍以上。

“安全是第一原则。”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透露,其远程监控中心已实现“一车多控”,即一名远程操作员可同时监控5-10辆无人车,并在系统发出预警时30秒内接管车辆。此外,测试车辆均配备“黑匣子”,全程记录行驶数据以供溯源分析。

商业化图景:2025年或迎“无人出租车”元年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上海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根据规划,2024年为技术验证阶段,2025年将面向公众开放付费服务,初期定价或略低于传统出租车,后续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成本。

“预计到2030年,上海无人出租车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千亿。”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表示。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区”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成200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吸引超50家上下游企业落户。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公众对无人驾驶的信任度、极端天气下的技术可靠性、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仍需通过持续测试与立法完善逐步解决。正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所言:“上海的探索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未来出行,更将为全球自动驾驶立法提供‘中国方案’。”

当无人出租车驶过外滩的万国建筑,当陆家嘴的上班族用手机一键召唤“AI司机”,上海正以敢为人先的姿态,重新定义“未来交通”的内涵。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或许已离我们不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上海街头“真无人”出租车要来了:主驾无安全员,2025年商业化运营迈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