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年轮》原唱之争再起波澜:法律、情怀与音乐版权的复杂博弈

近日,一首发行近十年经典歌曲《年轮》因原唱归属问题再度引发舆论热议。这首由汪苏泷作词作曲、张碧晨与黄雅莉分别演唱不同版本的作品,因在影视剧《花千骨》中的广泛应用而深入人心。然而,随着音乐版权市场规范化进程加速,关于“谁才是法律意义上的原唱者”的争议持续发酵,甚至牵扯出音乐产业中创作权、表演权与录音制作者权的深层矛盾。

争议溯源:两版演绎与版权归属的“罗生门”

《年轮》首次亮相于2015年古装仙侠剧《花千骨》插曲,由张碧晨演唱的版本凭借空灵嗓音与剧情高度契合,迅速成为年度爆款,累计播放量突破50亿次。同年,黄雅莉在综艺节目《超级歌单》中翻唱该曲,其深情诠释亦收获大量好评。然而,随着歌曲商业价值攀升,关于“原唱权”的争议逐渐显现。

支持张碧晨的网友指出,其版本不仅发行时间更早,且作为电视剧官方合作曲目,具有“首发性”与“唯一性”;而黄雅莉粉丝则强调,原唱应指“首次公开演唱者”,黄版在节目中的现场演绎符合这一定义。与此同时,歌曲创作者汪苏泷的立场也备受关注——他曾在采访中表示“两位都是优秀的诠释者”,但未明确界定原唱归属。

法律视角:表演权与录音制作者权的边界

从法律层面分析,我国《著作权法》对“原唱”并无明确定义,但通过“表演权”与“录音制作者权”的划分可厘清部分争议。北京某律所知识产权部主任李明指出:“原唱通常指获得词曲作者授权、首次完成歌曲录音制作的表演者。若张碧晨版本是首个正式录音并发行,其演唱者与录音制作者(唱片公司)均享有相关权利;而黄雅莉的现场演绎属于二次表演,需获得原录音制作者许可方可公开传播。”

然而,争议焦点在于黄雅莉版本是否构成“独立录音制作”。若其节目演唱被制作成音频或视频产品并商业发布,则需重新获得词曲授权;若仅为现场表演未录制发行,则不涉及版权冲突。目前,双方尚未就具体发行细节提供确凿证据,法律判定仍存变数。

产业反思:流量时代如何守护创作生态?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音乐产业在流量经济下的深层困境。一方面,影视OST(原创影视音乐)的爆红往往让演唱者与歌曲深度绑定,公众易将“首次演唱”与“原唱”划等号;另一方面,部分唱片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通过模糊原唱定义扩大商业使用范围,损害创作者权益。

对此,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呼吁建立更透明的版权登记系统:“每一首歌曲的词曲作者、表演者、录音制作者信息应纳入区块链存证,从源头避免权属纠纷。”同时,业内专家建议,公众需理性看待“原唱”标签,尊重音乐创作的多元价值——“无论是张碧晨的空灵还是黄雅莉的深情,都是对《年轮》艺术生命的延续。”

截至目前,张碧晨、黄雅莉工作室及汪苏泷方面均未就此事发布正式声明。这场争议或许终将回归法律程序,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在版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艺术尊重,仍是音乐产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年轮》原唱之争再起波澜:法律、情怀与音乐版权的复杂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