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城市样本|解码“藏东明珠”昌都的文化自信样本

扎曲河与昂曲河自北奔涌而来,在横断山脉西段合流为澜沧江,交汇处便是被誉为“藏东明珠”西藏昌都市。这座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核心区的城市,以茶马古道的历史回响、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非遗技艺的创新表达,书写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篇章。

茶马古道:千年商路铸就民族交融基因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昌都见证了千百年来各民族在商贸往来中的深度交融。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81岁的旦增赤列将百年老宅改建为传统文化展馆,斑驳的马鞍、手工卤水桶、锈迹斑斑的脖铃等老物件,无声诉说着茶马互市的繁荣。他回忆道:“年轻时随马帮到云南换茶粮,从手势比划到学会多民族语言,与汉族、傈僳族伙伴成了朋友。”

茶马古道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成为精神纽带。清雍正时期,入藏清军在硕督镇驻扎,与当地藏族居民通婚生子,如今该镇37户“民族团结家庭”仍保留着做月饼、腌酸菜、舞狮等跨民族习俗。在木许乡,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群众共同生活,白族教师雷云春扎根乡村小学19年,用知识照亮孩子们的未来,称这里为“第二故乡”。

红色印记:英雄史诗激荡精神力量

1950年10月19日,五星红旗首次在“世界屋脊”升起,昌都成为西藏解放的第一站。昌都西路24号的青砖小楼——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见证了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家公立医院、第一个邮政所的诞生。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着左贡县列达村村民1962年手工缝制的国旗,以及2019年该村党员再次制作的国旗,两面旗帜承载着藏东儿女对党和国家的赤诚。

在318国道邦达至八宿段的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崖壁上“征服山”三个大字镌刻着筑路军民的壮举。1954年,11万筑路大军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怒江峡谷最窄处架起“咽喉要道”,3000多名军民献出生命。如今,这条“天路”已成为景观大道,日均车流量超5000辆,极大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互动。

非遗新生:传统技艺激活现代表达

作为康巴文化发祥地之一,昌都拥有芒康弦子舞、井盐晒制技艺、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在嘎玛乡,唐卡画师仁青郎加将传统唐卡与大漆工艺结合,创作出镶嵌蛋壳、层次渐变的唐卡漆画,吸引年轻人参与创新。他表示:“两种民族艺术的碰撞,让绘画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洛隆藏刀锻造技艺传承人寸昆杰,在保持手工雕刻精髓的同时,引入空气锤、液压机等现代工具,提升制作效率。这位白族工匠说:“藏刀不仅是用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目前,昌都已建成非遗工坊23个,开发文创产品120余种,2024年非遗产业产值突破8000万元,带动就业超3000人。

文旅融合:文化自信赋能城市发展

昌都依托“红色昌都”“康巴文化”“三江并流”三大IP,打造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生态观光等精品线路。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4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同比增长27%。在茶马广场,民族风格建筑与现代商业交融,游客可体验弦子舞表演、品尝酥油茶、选购藏香等特色产品。

“文化自信源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昌都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谭斌表示,未来将深化“非遗+旅游”“红色+教育”模式,让昌都文化在守正创新中走向世界。

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声,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再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昌都以文化为纽带,将民族交融、英雄史诗与创新精神编织成独特的城市密码,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写下鲜活注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城市样本|解码“藏东明珠”昌都的文化自信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