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福建泉州:五里安平桥——千年古桥见证海洋文明

在福建省泉州市西南30公里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处,一座横跨海湾的巨型石桥如长虹卧波,以2255米的身躯书写着“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奇。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建成的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不仅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更是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活态见证。

历史脉络:多元共筑的“超级工程”

安平桥的诞生,是泉州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晶。南宋时期,安海港作为泉州港的重要支港,承担着与漳州、广州乃至东南亚贸易的重任。然而,险恶的海湾渡口严重制约了货物吞吐,修建跨海大桥成为时代命题。镇人黄护牵头,僧侣、海商、地方官员及平民纷纷捐资,最终集社会之力完成这一“超级工程”。据桥上14方修桥碑记记载,800余年间,历代修缮均由社会各界共同出资,捐资者既有豪商巨贾,也有普通百姓,彰显“共建共修共享”的文明基因。

技术智慧:古代桥梁工程的巅峰之作

安平桥的建造凝聚着宋代工匠的非凡智慧。针对安海湾水深泥烂的地质条件,匠人们首创“睡木沉基”法:在泥滩上分层交叉铺设椿木,形成稳固基底后垒压石条,使桥墩随重量增加逐渐沉至承重层。这一技术比洛阳桥的筏形基础更省工省料,被吴金鹏等专家誉为“泉州桥梁技术的集大成者”。

桥墩设计同样因地制宜:水浅流缓处采用长方形墩,较深水域用单尖船形墩分流海潮,急流区则以双尖船形墩化解冲击。桥面由5至11米长的巨型石板横架,最重达25吨。匠人们利用潮汐规律,采用“候潮架梁”法,待潮水涨至与桥墩齐平时,用船将石板运至桥墩上方,退潮后石板自然落位,完美解决巨石运输难题。

文化地标:世界遗产中的东方瑰宝

2021年,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古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桥东端的瑞光塔(俗称“白塔”)高20.5米,六角飞檐,白灰粉饰,与桥身共同构成“长桥卧波,白塔映月”的胜景;桥中段的水心亭供奉释迦牟尼佛,中亭立有宋代护桥石将军,碑刻林立,堪称“小碑林”,记载着历代修桥史实与海洋贸易盛况。

国际中体联主席劳伦特·佩楚卡曾赞叹:“这真是世界瑰宝!”而桥头“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的石刻,则生动展现了宋代商贸管理的智慧——以乡规民约维护市场秩序,违规者需出资请戏班演戏,实现文化共享。

活态传承:古桥与现代的交响

历经800余年风雨,安平桥仍承担着连接安海与水头两镇的交通功能,日均人流量超万人次。2016年晋升国家4A级景区后,桥畔的安海古镇焕发新生:菜粿、捆蹄等闽南“古早味”飘香三里街,弘一法师曾驻锡的水心亭澄渟院成为文化地标,每年端午“嗦啰嗹”采莲民俗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

为保护这一世界遗产,泉州市正实施桥墩加固、栏板修复等工程,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三维档案。正如吴金鹏所言:“安平桥是泉州人的精神坐标,它见证了海洋贸易的繁荣,也承载着共建共享的文明基因。”从宋代商船的桅杆林立,到今日游客的驻足流连,五里长桥始终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千年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福建泉州:五里安平桥——千年古桥见证海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