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我国南方某大型水库启动紧急泄洪作业。然而,大量本地鱼类在随水流下泄时,被泄洪口设置的铁丝网拦截,导致数以万计的鱼群堆积在闸口,部分鱼类因缺氧或机械损伤死亡,现场画面引发公众对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泄洪设施设计中的环保短板,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置于聚光灯下。
现场直击:鱼群“围城”触目惊心
据目击者描述,泄洪开始后,水库下游闸口迅速形成一道由铁丝网构成的“屏障”。鲢鱼、草鱼等本地物种在湍急水流中无法转向,被密集的网孔卡住,短时间内堆积成厚达半米的“鱼墙”。尽管水库管理方紧急调派工作人员用长柄网兜抢救,但受限于设备效率,仍有大量鱼类死亡。环保组织初步估算,此次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对区域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短期冲击。
“这些鱼是水库生态链的重要环节,突然大量死亡可能引发藻类暴发等连锁反应。”长期研究水域生态的专家王教授指出,“铁丝网的设计初衷是拦截垃圾和漂浮物,但显然未充分考虑鱼类洄游习性。”
争议焦点:泄洪设施为何“拒鱼于外”?
记者调查发现,涉事水库泄洪口铁丝网已使用逾十年,其网孔直径仅10厘米,远小于多数成年鱼体长。水库管理处负责人解释:“铁丝网主要防止泄洪时冲下树枝、塑料瓶等杂物,避免损坏下游水电设施。”然而,这一说法遭到质疑:为何不能采用更环保的拦截方式?例如,部分水利工程已试点使用可升降的柔性拦污栅,或增设鱼类洄游通道,在保障泄洪安全的同时减少生态损害。
“技术上完全有解决方案,关键在于管理意识。”中国水科院工程师李阳表示,“许多早期建设的水库缺乏生态设计理念,现在到了补课的时候。”
破局之路:从“拦截”到“共生”的治理升级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水库泄洪导致鱼类伤亡的报道屡见不鲜。2022年,某省水库泄洪时因未及时开启导流洞,造成超50吨鱼类死亡;2021年,长江流域一水电站因拦污栅设计缺陷,导致珍稀鱼类种群锐减。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间找到平衡点?
可喜的是,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创新模式。例如,浙江新安江水库在泄洪前通过声呐驱鱼、降低水位梯度等方式引导鱼类避险;四川向家坝水电站则投资建设“鱼道”,模拟自然河流形态帮助鱼类洄游。这些实践表明,生态友好型水利设施并非遥不可及。
未来展望:让每一滴水都承载生命关怀
目前,涉事水库管理方已承诺拆除原有铁丝网,并联合科研机构设计新型拦污装置。生态环境部也表示,将把鱼类保护纳入水库运行评估体系,推动全国1.2万座大中型水库开展生态改造。
“水库不仅是防洪抗旱的‘大水缸’,更是生命共同的家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呼吁,“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这一理念转变需要更多像‘拆网救鱼’这样的行动落地。”
当泄洪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水流奔涌的壮阔,更应有生命自由跃动的生机——这或许才是水利工程最动人的注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水库泄洪鱼类遭铁丝网“围堵”:生态保护与工程管理的双重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