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紫外线强度达到全年峰值,防晒衣市场迎来销售旺季。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商场发现,消费者在选购防晒衣时普遍存在误区,其中“深色防晒效果更好”的说法尤为流行。然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最新检测报告显示,防晒衣的防护性能与颜色、面料、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仅凭颜色判断防晒效果并不科学。专家提醒,挑选防晒衣需关注四大核心指标,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颜色≠防晒力:深色未必更优
“深色吸热,但不一定防晒。”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敏指出,防晒衣的防护性能主要取决于面料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和长波紫外线(UVA)透过率,而非颜色深浅。根据GB/T 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标准,只有当UPF>40且UVA透过率<5%时,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
实验数据显示,在相同面料和工艺条件下,深蓝色防晒衣的UPF值为50+,而浅黄色款可达80+。“这是因为浅色面料可能通过添加纳米二氧化钛等防晒助剂提升防护力。”李敏解释。不过,深色面料在耐洗性上表现更优,经过50次水洗后,深灰色防晒衣的UPF值仅下降15%,而浅粉色款下降30%。
四大核心指标:UPF、面料、透气性、工艺
-
UPF值:越高防护越强,但需理性选择
UPF值代表面料对紫外线的阻挡能力,数值越高防护效果越好。日常通勤建议选择UPF40+产品,户外运动或高原地区需UPF50+。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虚标UPF值,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吊牌上的“防紫外线性能查询码”验证真伪。 -
面料:锦纶>聚酯纤维>棉麻
锦纶(尼龙)面料因结构致密、吸湿性强,成为防晒衣首选,其UPF值通常比聚酯纤维高20%-30%。棉麻等天然面料防晒性能较差,需经过特殊涂层处理才能达到标准。 -
透气性:孔隙率决定舒适度
防晒衣的透气性直接影响穿着体验。专家建议选择孔隙率在15%-25%之间的面料,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可通过触摸面料判断:若手感密实但无闷热感,则透气性较佳。 -
工艺:原纱防晒>涂层防晒
原纱防晒将防晒助剂融入纤维内部,耐洗性更强;涂层防晒则通过在面料表面覆盖防晒层实现防护,多次洗涤后易脱落。购买时可观察面料反光性:若无明显反光,多为原纱防晒工艺。
消费提醒:警惕“伪防晒”陷阱
随着防晒衣市场爆发,部分商家以“冰丝”“凉感”等概念混淆视听。江苏省质检院检测发现,市场上23%的“防晒衣”未标注UPF值,其中15%的产品实际防护性能不达标。专家建议,优先选择标有GB/T 18830-2009标准、UPF值明确且经过第三方检测的产品,避免购买价格过低(低于100元)或来源不明的商品。
在这个“防晒即刚需”的时代,科学挑选防晒衣已成为健康生活的必修课。正如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防晒衣的核心是防护,而非颜色或款式。理性消费,才能真正守护肌肤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冬深色防晒衣防晒效果更好?挑选关键要看这几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