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抑郁症抗争的日子里,李冬菊尝试过许多办法想要走出伤痛,去美容学校学习美容、做志愿者等,但内心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直到 2014 年大年初二,儿子和儿媳回娘家拜年,留下她独自在家。她骑车出门散心,平日里熙攘的街道在年节中格外冷清,孤独与脆弱瞬间将她淹没,她再也忍不住,蹲在路边大哭了一场。这场痛哭过后,她在心底暗暗发誓:“要好好地活着。”
也就是在这时,一次偶然的街头相遇,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55 岁的她,看到街头一支骑行队英姿飒爽地穿行而过,望着远去的自行车,她第一次有了骑行离开、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这个想法如同星星之火,在她心中渐渐燃烧起来。2014 年,凭借打工攒下的一万多元,56 岁的李冬菊和骑友结伴前往东南亚,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尽管此次出行并不完美,原定的四国骑行最后仅去了越南,还因自行车不够专业、体力不佳与同行骑友走散,但这次经历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她骑行世界的大门。
回国后,李冬菊在丽江的一家美容院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工资只有 1800 元,工作辛苦且没有休息日,但她凭借卖力的工作,赢得了老板准许的每周一天假期。就是这宝贵的一天,她用来骑行丽江,在骑行中感受着风的拥抱,欣赏着沿途的美景,心中的阴霾也在一点点消散。在丽江的日子,她不仅攒下了 “旅游基金”,还为家人买了来丽江过年的机票。
此后,李冬菊开启了 “打工 - 骑行” 的生活模式,也迅速掌握了路线规划、导航、帐篷搭建等各种技能。2017 年,她独自重骑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四国,在泰国骑行的 44 天里,她住帐篷、买打折食品,全程仅花费人民币 2000 余元。2019 年,李冬菊更是踏上了独自骑行欧洲的勇敢旅程。她仅靠 5 个英语单词(sorry/ok/no/thank you)和翻译软件,穿越了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克罗地亚、摩纳哥、法国等国家,全程仅花费人民币一万余元。同年,她继续独自骑行大洋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待了 4 个月,这段骑行经历充满了惊心动魄。在澳大利亚,她偶遇山火,还曾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看到 10 米外的树和丛林着火,因不会英语无法报警,只能骑车到附近服务区,通过给别人看自己拍的视频,及时阻止了火情蔓延,她自豪地说:“我感觉挺自豪的,我也算为澳大利亚做了一点小贡献吧。”
骑行的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李冬菊遭遇过诸多危险与困难。在泰国骑行时,她曾遭遇骚扰,即使摘掉帽子露出白发,对方仍未收敛,最终她选择剃光头发保护自己,她说:“像个男人一样在外会好点。” 在 2019 年第一次骑行欧洲时,同行的两位骑友因签证被拒临时退出,她独自从俄罗斯转机前往塞尔维亚,却因不懂外语,交流产生误会,被安保人员误认为可疑分子关进 “小黑屋”。转机时间紧张,她克服恐惧,拿出提前翻译好的纸条和机票,才得以 “脱险”。在大洋洲骑行时,自行车的折叠扣意外丢失,导致下坡路段十分危险,沿途又找不到配件商店,近 40℃的高温下,她几乎中暑,幸得一位越野车司机相助,才化险为夷。她将随身携带的中国结赠予对方,以表达内心的感激。
骑行的苦与甜,都被李冬菊用视频记录下来,分享在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也常有团队找她谈合作、接广告,但她始终坚守初心,拒绝了这些商业邀约,她说:“我不想为了涨粉,丢失了骑行路上的美好。” 尽管在网络上,也会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比如 “你都这么大年龄了,还折腾什么啊?” 但她从不理会,在她看来,生活日新月异,去尝试新事物不只是年轻人的权利。
2020 年,疫情的爆发让李冬菊的骑行计划被迫中断。这 5 年,她在郑州市郊的村子里过着平静的生活,虽然身体被困在一处,但她的心从未停止对骑行的向往。她每天花费 10 多个小时查攻略、计划路线,坚持锻炼,只为等待再次出发的机会。
2025 年 4 月,67 岁的李冬菊再度出发。她从新疆的乌鲁木齐开始,前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东、中亚国家。为了节约开支,她提前将自行车托运,自己乘坐 30 多个小时的硬座前往乌鲁木齐,全程票价 299.5 元。出发前一天,她选择剃光头发,既是为了方便,更是为了安全。这一次,她几乎推翻了之前做过的攻略,打算 “走一步看一步”。
李冬菊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曾经被抑郁症束缚的她,如今成为了自由驰骋在世界大地的 “光头骑士”,她用骑行碾出的人生新轨,激励着无数人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为自己的人生奋力一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67岁阿姨骑行20 国,从抑郁主妇到光头骑士,她用车轮碾出人生新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