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河南东部南部遭旱情:土地干裂如龟甲,农民心焦盼甘霖

2025年7月以来,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这场旱灾如同一场无形的风暴,席卷了这片以农业为根基的土地。从驻马店到周口,从南阳到漯河,广袤的田野上,往日生机勃勃的绿色逐渐被焦黄取代,土地干裂如龟甲,农民们望着干涸的田地,心急如焚。

旱情肆虐:土地硬如磐石,作物奄奄一息

在周口市淮阳区,农户孙先生站在自家百余亩玉米地前,眉头紧锁。持续40多天的高温干旱,让这片曾经充满希望的土地变得面目全非。玉米叶焦黄卷曲,植株矮小,玉米棒瘦小且稀疏。孙先生无奈地说:“现在只能靠井水灌溉,但一天浇一次根本无法让土地充分湿润。这玉米,减产是肯定的了。”

同样在周口,种植户张先生的五六十亩玉米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每天凌晨就带着设备到机井口排队等待抽水,一天能浇三亩多地,全部浇一遍得半个多月。近一个月的井水灌溉已花费两千多元电费,成本不断攀升,却仍无法让土地恢复往日的生机。

在驻马店遂平县,农民李大叔试图用铁锹翻地,却发现土地硬得像石头,铁锹都难以插入。他心疼地看着干枯的玉米苗,许多玉米因缺水甚至无法结棒,只能当作饲料喂牛。李大叔说:“我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这么旱的天。这地,都快旱到铁锹挖不动了。”

数据佐证:旱情之重,历史罕见

据河南省气象局数据,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79.5毫米,较常年同期少五成以上。其中,驻马店部分地区降水量仅有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6%,创下1961年以来最低纪录。与此同时,全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豫东、豫南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尤为突出。周口市气象台和商丘市气象台分别于7月25日和7月29日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提醒公众注意防暑降温和节约用水。

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显示,8月3日,河南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农田存在轻至中度、局部重度缺墒。其中,河南土壤缺墒比例为近5年同期最多,旱情之重,历史罕见。

抗旱自救:政府与农民携手共克时艰

面对严峻的旱情,当地政府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周口市从6月20日起紧急从沙颍河调配7900万立方米水源,通过河渠水网进行精准灌溉。然而,由于旱情严重,部分地区灌溉用水依然紧张。一些农户为了抽水灌溉,凌晨便带着设备到机井口排队等待,甚至因为争水而发生纠纷。

为了缓解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表示,旱情主要集中在豫东和豫南的驻马店、周口、南阳、漯河等地,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3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39.8万亩。尽管全省已累计浇灌10056万亩次,但旱情对部分地区农作物的影响仍在持续。

农民们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纷纷自购抽水泵、水管等设备,从机井中抽水灌溉庄稼。一些村庄还临时搭起了抽水泵,水渠边总有几个大爷守着,生怕发生争水纠纷。同时,农技员也下乡指导农户科学调配水源、错峰灌溉,并推广“水肥一体化”试点项目,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旱涝急转:警惕新的危机

就在农民们为抗旱而奔波忙碌时,气象部门却发出了新的预警:8月6日至7日,全省大部将迎来阵雨、雷阵雨天气,雨量分布不均,黄河以南局部地区恐遭遇大雨或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意味着,河南可能面临旱涝急转的风险。

旱涝急转是指区域气候在同一季节内旱涝交替出现的情形,即短期内降水的剧烈变化和极度不平衡。这种急速的变化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还可能引发城市内涝、道路积水、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地质灾害等。因此,气象部门特别提醒,需警惕局部地区因短时强降水引发的次生灾害,并建议豫东、豫南等持续缺墒区域在全力组织节水灌溉的同时,做好应对旱涝急转的准备。

反思与展望: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这场旱灾再次暴露了河南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短板。长期以来,由于水利设施老化、灌溉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在干旱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这场旱灾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抗涝等能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河南东部南部遭旱情:土地干裂如龟甲,农民心焦盼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