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一则关于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外墙遭游客刻字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公众对文物保护与游客文明素质的广泛讨论。作为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重要取景地,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辽代木构建筑因刻字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后续调查证实痕迹为浮尘涂画,但事件仍暴露出文化旅游热潮下的管理挑战。
刻字风波:从“惊心刻痕”到“虚惊一场”
8月3日下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照片,显示薄伽教藏殿西墙转角处出现疑似刻字痕迹,内容为“X馨玥”人名及桃心图案。照片中,朱红色墙面上醒目的白色印记与千年古刹的厚重历史形成强烈反差,迅速点燃网友情绪。爆料者称,痕迹“非常新鲜”,推测为近期游客所为。
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大同华严寺景区管理部门第一时间向上级反馈情况,并强调“此前未遇此类问题”;辖区古城派出所于8月4日介入调查,表示将调取监控追踪责任人。与此同时,公众对文物保护的焦虑情绪持续蔓延,有网友直言:“千年古刹躲过了战火,却没躲过游客的刻刀。”
然而,8月5日剧情反转。山西省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发布通报称,经专业团队实地勘察,网传“刻字”实为游客用手指拭去墙体浮尘后形成的短暂印记,未对涂料层造成实质损伤,无需修复。这一结论虽平息了部分争议,但仍引发对文物保护细节的深入探讨。
千年古刹:从历史瑰宝到文化IP
薄伽教藏殿作为华严寺核心建筑,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这座始建于辽代的木构殿堂,以“天宫楼阁”式藏经柜和露齿菩萨塑像闻名,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1961年,华严寺与故宫、敦煌莫高窟并列首批国家一级文保单位,其建筑技艺与宗教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2025年,随着《黑神话:悟空》全球热销,华严寺作为游戏第二章“卧虎寺地窖”鼠头菩萨、第三章“小雷音寺”匾额等场景的取景地,在年轻群体中知名度飙升。据景区工作人员透露,暑假期间日均客流量较往年增长30%,其中不乏专程“打卡”的游戏玩家。客流激增虽为文物保护带来经济支持,却也考验着管理方的应对能力。
法律利剑:文物保护的底线与挑战
此次事件中,公众对刻字行为的强烈谴责,折射出社会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2025年3月1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刻划、涂污文物者将面临警告、罚款乃至拘留处罚。法律条文的细化,为打击破坏行为提供了有力依据。
然而,执法实践仍存难点。景区安保人员透露,尽管已设置警示牌并加强巡逻,但“游客数量远超管理预期,难以做到全程监控”。法律专家指出,对于轻微破坏行为,除依法惩处外,更需通过技术手段(如安装智能监控、设置电子围栏)与教育引导(如开展文物保护讲座)相结合,构建长效保护机制。
文化热潮下的冷思考:如何平衡保护与开放
华严寺刻字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从敦煌壁画被闪光灯伤害,到长城砖块被刻字,文物古迹因游客不文明行为受损的案例屡见不鲜。此次“虚惊一场”的乌龙事件,恰恰为行业敲响警钟:当文化IP成为流量密码,如何避免“爱之深,损之切”?
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在通报中呼吁:“文物安全需全民共护,参观时请勿触碰建筑本体。”这既是对游客的提醒,也是对管理方的鞭策。业内人士建议,可借鉴故宫“预约限流+动态导览”模式,通过分时段预约、增设讲解员等方式,在控制人流的同时提升游览体验。此外,利用游戏IP开发文创产品、虚拟现实体验等衍生项目,或能分流部分“打卡”需求,减轻实体文物压力。
结语:守护文明,需以敬畏之心丈量历史
从“刻字惊魂”到“浮尘乌龙”,华严寺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传承中的机遇与挑战。当千年古刹因一款游戏走入大众视野,我们既为文化破圈感到欣喜,更需以理性与责任守护这份脆弱的美好。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悟空’,不会在古迹上留下痕迹,只会在心中刻下敬畏。”唯有如此,文明方能穿越时空,永续传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黑神话:悟空》取景地华严寺遭刻字 警方介入调查引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