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武汉一对“90后”银行职员夫妻因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引发社会关注。这对夫妻在社交媒体分享日常后迅速走红,其“白天处理金融业务、夜晚穿梭街巷送餐”的双重生活,既折射出当代青年对经济压力的应对智慧,也引发关于职场人副业边界的深度讨论。
初衷:补贴家用与时间自由的双重考量
当事人张先生(化姓)透露,他与妻子李女士(化姓)自2025年4月起开始兼职送外卖,每日下班后投入3至4小时,目标单日收入70元即收工。截至8月,两人累计收入近2000元,虽未达预期月入2000元的目标,但张先生坦言:“银行工作强度大,体力有限,能赚一点是一点。”
选择外卖行业,夫妻俩看中的是其时间灵活性。张先生表示,他们曾尝试摆摊、网约车等多种兼职,但送外卖无需固定摊位或车辆长期在线,更适合银行职员“错峰工作”的特性。此外,武汉外卖市场夜间订单量增长,为兼职者提供了收入空间。
转变:从生存压力到心理疗愈的意外收获
随着兼职深入,送外卖逐渐成为夫妻俩的“压力释放阀”。张先生描述,银行工作需长期保持高度专注,面对业绩考核、客户投诉等压力,而骑行送餐时的自由感与即时反馈,形成鲜明对比:“接到订单、规划路线、送达后听到一声‘谢谢’,这种掌控感和成就感,比单纯赚钱更治愈。”
这一转变也重塑了他们的社交圈。夫妻俩在送餐过程中结识了数十名同行,其中不乏教师、程序员等职业群体。张先生笑称:“我们建了个‘斜杠青年群’,大家分享副业经验,甚至互相推荐订单,这种跨界联结让生活更有温度。”
争议:单位规定与家庭观念的双重挑战
尽管兼职带来经济与心理双重收益,但张先生夫妇始终未向单位报备。他透露,所在银行对副业管理严格,虽未明文禁止,但“同事中无人公开尝试”。这种隐忧在社交媒体引发共鸣——多名银行基层员工留言称,自己通过摆摊卖茶、游戏陪玩等方式兼职,却因担心影响晋升选择“地下操作”。
家庭层面,父母曾质疑其“不务正业”,认为银行职员应专注主业。对此,张先生回应:“我们这一代人不怕吃苦,但更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送外卖既能补贴家用,又能调节身心,何乐而不为?”
专家:政策松绑需平衡风险与需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桂林指出,金融系统对副业的严格管控源于风险防控考量,但基层员工对兼职的需求应被正视。他建议,单位可建立报备制度,明确副业类型、时间边界及利益冲突规避原则,例如禁止员工利用银行客户资源接单。
事实上,政策层面已出现松动迹象。2025年7月,四川遂宁某单位率先下发通知,允许公职人员经报备后从事网约车、外卖等副业。转业军人孙先生成为首批受益者,他下班后兼职送外卖6天,日均收入超100元,并在社交平台分享经验,引发公职群体热议。
启示:斜杠时代的生存智慧
张先生夫妇的故事,是当代青年在高压职场中探索多元生存方式的缩影。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认为,政策允许副业本质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基层人员经济压力增大,灵活副业既能缓解燃眉之急,也能激活市场活力,促进资源流动。”
然而,专家同时提醒,副业需以不影响主业为前提。陈光建议,单位可通过细化操作规范、强化职业伦理教育,帮助员工平衡主副业关系;个人则应评估体力与精力,避免“主业副业双透支”。
如今,张先生夫妇的电动车后座仍挂着外卖箱,但他们的心态已悄然变化——从“为五斗米折腰”到“在奔跑中寻找自我”,这对年轻夫妻用行动证明:生活从不止一种解法,而勇气与智慧,永远是打破困境的钥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武汉“90后”银行职员夫妻下班送外卖 当事人回应:从补贴家用到解压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