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星巴克中国业务寻求出售”的消息在资本市场与消费圈引发热议。据多家外媒报道,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正与潜在投资者接洽,拟出售其中国业务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估值或超350亿元人民币。对此,星巴克中国官方回应称“不对市场传闻置评”,但承认“公司始终在评估各种战略选项,以推动长期增长”。这一模糊表态,加之近期星巴克全球业绩承压、本土竞争加剧的背景,让“星巴克中国要卖”的猜测甚嚣尘上。
传闻溯源:业绩下滑与资本压力下的战略试探?
此次出售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星巴克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国区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远超全球平均2%的降幅;门店客流量减少8%,订单均价因促销活动被拉低。这是星巴克中国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业绩下滑,与2018年“中国将成为星巴克全球最大市场”的豪言形成鲜明对比。
“业绩疲软是直接诱因。”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分析,“过去五年,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通过‘低价+外卖+数字化’策略快速扩张,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56%降至2023年的42%,‘第三空间’的高端定位在‘性价比消费’浪潮中略显尴尬。”
与此同时,星巴克全球母公司也面临资本压力。截至2024年6月,其股价较2021年峰值下跌超40%, activist investor(激进投资者)比尔·阿克曼旗下的潘兴广场资本已持有星巴克1.5%股份,并公开呼吁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剥离非核心资产”。出售中国业务,或成为星巴克回笼资金、安抚投资者的选项之一。
潜在买家浮出水面:中资巨头与私募基金入局猜想
若出售成真,谁将接盘星巴克中国?市场普遍猜测,中资消费企业与私募股权基金(PE)是最可能的买家。
一方面,华润、中粮等央企旗下拥有零售与餐饮板块,且曾参与麦当劳中国特许经营权收购,具备整合国际品牌的能力;另一方面,高瓴资本、KKR等PE机构近年频繁布局消费领域,若能控股星巴克中国,可通过精简运营、拓展下沉市场等方式提升估值,未来或推动其独立上市。
“星巴克中国的品牌价值与供应链体系仍是核心资产。”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但买家需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平衡高端定位与本土竞争,二是应对咖啡行业日益激烈的‘价格战’。”
行业变局:本土品牌迎扩张窗口,咖啡市场加速洗牌
无论出售是否落地,星巴克中国的战略调整已成必然。业内人士认为,若引入中资或PE,星巴克可能加速“本土化转型”——例如推出更多茶饮、轻食产品,加强外卖与数字化服务,甚至开放部分加盟以扩大下沉市场覆盖。
这对本土品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瑞幸咖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欢迎良性竞争”,但其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达8300万元,扩张压力同样显著;库迪咖啡则借机推出“9.9元促销”,试图进一步抢占市场。
“中国咖啡市场已从‘蓝海’转向‘红海’。”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预测,“未来三年,行业将经历‘整合期’,头部品牌通过并购扩大份额,中小品牌或被淘汰,而星巴克中国的动向,将成为这一进程的关键变量。”
结语:从“第三空间”的缔造者到“被追赶者”,星巴克在中国的25年历程,恰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如今,面对估值超350亿的出售传闻,这家咖啡巨头能否在资本博弈与市场变革中守住阵地?答案或许藏在其下一步战略选择之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估值超350亿!星巴克中国确认“卖身”传闻:全球咖啡巨头或迎战略调整,本土品牌迎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