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国多地遭遇“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天气:华北、黄淮等地持续40℃以上高温炙烤,部分地区地表温度突破70℃;与此同时,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则陷入暴雨洪涝灾害,单日降雨量超历史极值。气象专家警告,这种“高温+暴雨”的复合型灾害天气或成未来气候常态,城市运行、农业生产和公众健康正面临严峻考验。
“上蒸下煮”模式开启: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7月10日起,北方高温进入“超长待机”状态。中央气象台连续5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最高气温普遍超过40℃,郑州、石家庄等城市连续3天打破历史同期高温纪录。在济南,户外地表温度高达72℃,有网友实测将鸡蛋打在井盖上,5分钟内即凝固成“煎蛋”;而在北京,共享单车坐垫温度超80℃,市民戏称“骑车像铁板烧”。
高温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对能源供应、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国家电网数据显示,华北地区空调用电负荷同比激增40%,部分变电站因过载临时限电;山东、河南等地的玉米、大豆作物因持续干旱出现卷叶、枯萎现象,农业部门已组织抗旱浇灌,但受水源限制,部分地区减产风险加剧。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永山指出,“今年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导致北方冷空气活动减弱,雨带长期滞留南方,是造成‘南涝北旱’的直接原因。”
暴雨“车轮战”席卷南方:多地内涝严重
当北方被“烧烤”时,南方正经历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7月8日至12日,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长沙单日降雨量达302毫米,突破1998年历史极值;广西桂林漓江水位超警戒线3.2米,部分景区关闭;贵州铜仁村庄被洪水围困,消防部门紧急转移群众1200余人。
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同样严峻。湖南岳阳平江县城区积水超2米,多辆汽车被冲走;江西抚州一水库因强降雨出现溢洪,下游村庄紧急疏散;国家防总已对5省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派出的工作组正指导抢险救援。
“今年梅雨季呈现‘入梅早、出梅晚、雨量大’的特点。”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分析,“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雨带长期盘踞长江中下游,加剧了洪涝风险。”
应对极端天气:科技与韧性城市的双重考验
面对“高温+暴雨”的复合型灾害,多地启动应急预案:北京开放800余个纳凉点,为环卫工人、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饮水和休息场所;上海地铁在20个站点增设“防暑驿站”,配备藿香正气水、冰贴等物资;武汉利用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监测易涝点,暴雨期间提前预排河道水位,避免内涝发生。
专家呼吁,应对极端天气需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防御”。“城市规划要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比如建设海绵城市、地下蓄洪池,提升排水能力;农业领域应推广耐旱涝作物品种,减少对单一气候条件的依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涛建议。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本周后期北方高温将短暂缓解,但南方暴雨仍将持续至15日。在这场与天气的“持久战”中,如何筑牢民生安全防线,考验着每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正如应急管理部发言人所说:“极端天气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我们必须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本周高温暴雨同时来袭:极端天气“双重夹击”下,多地启动应急响应守护民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