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四川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起令人唏嘘的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船山区保升乡一户姜姓家庭的三名成员因误食毒蘑菇入院,而此前他们特意让家中宠物狗试吃“验毒”,见狗无恙后才放心食用,最终仍难逃中毒厄运。
“土法验毒”酿险情:狗未倒,人却入院
据患者姜先生回忆,7月13日中午,其74岁的父亲在自家药材地里发现几簇白色野生蘑菇,外形酷似市售的豆鸡菇,便采摘回家尝试食用。因担忧蘑菇有毒,老人先煮了一小部分喂给家中的狗,观察两天后见狗活蹦乱跳,便认定蘑菇“安全”。当天中午,老人炒制了大半盆蘑菇,一家三口谨慎食用少量,打算“观察反应后再决定晚餐是否多吃”。
然而,午饭后仅三小时,姜先生率先出现干呕、腹泻症状,起初误以为是中暑,未料父母随后也剧烈呕吐。意识到可能中毒后,家人紧急将三人送至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洗胃、补液等紧急处理,三人当晚症状缓解并康复出院。姜先生心有余悸地表示:“狗吃了后有两顿不吃东西,现在想来可能是轻微中毒,但我们没往这方面想。”
毒蘑菇“伪装术”:外观相似,毒性迥异
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袁华指出,此次事件暴露了公众对毒蘑菇认知的两大误区:
- 动物试毒不可靠:不同物种对毒素的代谢能力差异巨大。例如,致命鹅膏(白毒伞)的毒素对人类肝毒性极强,但犬类可能仅出现短暂食欲不振。我国每年超90%的蘑菇中毒死亡案例由此类剧毒蘑菇引发。
- “假愈期”陷阱:部分毒蘑菇(如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后,患者初期症状可能自行缓解,实则毒素正在侵蚀内脏。若未及时就医,极易错过最佳治疗期,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全国毒蘑菇危机:2025年已致超千人中毒
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报告蘑菇中毒事件超500起,中毒人数逾千人,其中湖南永州、广东珠海等地均出现多人死亡案例。专家强调,我国毒蘑菇种类超500种,非专业人士仅凭外观难以辨别,民间流传的“银器验毒”“大蒜同煮”等方法均无科学依据。
医生紧急提醒:三招自救,关键时刻能保命
袁华医生总结了蘑菇中毒的应急处理原则:
- 立即催吐:中毒者清醒时,可用筷子刺激咽喉部引发呕吐,减少毒素吸收;
- 保留样本:携带剩余蘑菇或呕吐物就医,便于医生快速识别毒素类型;
- 警惕假愈:即使症状缓解,也需住院观察至少72小时,防止内脏损伤滞后发作。
目前,姜先生一家已康复出院,但这场“狗验毒”引发的风波为公众敲响警钟。正如网友评论:“自然界的‘试毒’没有捷径,尊重科学才是保命之道。”专家再次呼吁: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莫让“舌尖上的冒险”酿成悲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一家三口误食野蘑菇中毒,狗试吃没事人食用后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