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金陵,暑气正盛。在南京市梅山街道上怡新村社区暑托班的教室里,一群身影格外忙碌——他们是来自三江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编’织梦想 ‘程’就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2名师生。自7月10日起,为期9天的实践,这支年轻的队伍,以“科技”为经,“红色”为纬,用16门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为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涂抹上知识与梦想的亮色。
匠心筹备:磨课千遍为“童”心
出发前,实践队员们深知服务对象的差异:从懵懂的幼儿到初具思辨力的少年。为此,他们对每一节教案、每一个实验都倾注匠心, “职业教育贵在知行合一。”指导教师曹路路说。为确保孩子们能触摸到科技前沿的脉搏,团队甚至从校实验室“搬”来了3D打印机与智能机器人套件——让抽象的原理,在稚嫩的手中变得可感可触。
图片为张竹青小朋友在做3D打印机作品 沈麟供图
双线交织:科技启蒙蕴藏赤子之心
课堂上,智慧的火花与红色的热忱交相辉映。
红色基因·润物无声: 在志愿者王奕辉巧妙设计的“时空问答”情景剧中,“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归国之路被深情演绎。当6岁的李爱文扬起稚嫩的脸庞,抛出那个震动心灵的问题——“他为什么一定要回来?”,一场关于信仰与责任的讨论就此展开。展板上新旧航天成就的对比图,无声地诉说着“科技报国”这四个字的分量。非遗拓印课上,棕刷轻舞,墨香氤氲。当11岁周缪玥在宣纸上拓印出“红船”的轮廓,惊喜地发现船舷上那几颗细小的五角星,志愿者沈麟的眼中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就像先辈们,把信仰深深藏在心底。”课后,一幅幅拓印作品悄然化作“红色足迹长廊”,成为社区最独特、最深情的风景。
科技之火·点燃好奇: 小班的机器人课堂里,5岁的朵朵屏息凝神,跟随志愿者俞晓炜和华轩一步步调试着机械臂。当塑料抓手稳稳捏起一枚红色的五角星积木,一声清脆的欢呼划破了安静:“我抓到‘星星’啦!”科学实验台上,总有诗意的碰撞。看着油水中缓缓下沉的色素滴,王依萌喃喃道:“多像红军在过草地……”志愿者高子涵立刻捕捉到这灵光一闪,用不同密度的液体为孩子现场模拟了一场“草地行军”。摩尔斯电码的“滴滴”声在简易电报机课室此起彼伏,孩子们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方式,传递着共同的密码——“强国有我”。杨铭宇说:“这声音,是和过去的英雄在说话呢!
图为志愿者带着孩子们操作机器人和无人机 沈麟供图
薪火相传:温情点亮社区邻里
红色的种子不仅根植课堂,更在孩子们的心田萌芽。手工火炬制作时,张振北在火炬柄上,一笔一画地描摹出社区养老院的轮廓:“要把温暖带给爷爷奶奶。”漫步社区,老党员王爷爷指着墙上泛黄的照片里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又望了望楼下的智能快递柜,声音轻缓:“瞧瞧,科技不就是咱现在用的‘新火炬’么?”沧桑与革新在孩子们的指尖流连,无声地印证着老师的话语。
图为彭心悦小朋友做的火炬 沈麟供图
“家门口的课堂还能有这些新花样,真没想到!”社区居民陈女士几乎每天都会提前来接孩子,看着女儿在3D打印课上诞生的那枚小巧精致的蛋糕模型,由衷感慨。
队员王奕辉是土生土长的南京孩子,走访20户家庭后,他的笔记本上满载着乡亲们的期许:“多讲讲咱身边的变化吧”,“孩子还想学更深点的编程”……“小时候我也参加过社区夏令营,那时只有画画唱歌。”他指着小班孩子手中的无人机模拟器,嘴角扬起,“亲手操控无人机的机会,对现在的他们来说,这变化本身,不就是一堂最生动的课吗?”社区白主任在工作日志中深情落笔:“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播下的不仅是科技的种子,更是那份‘为民所用’的理念之花。
梦想启航:稚嫩心愿叩响未来之门
闭营仪式,是梦想的盛放时刻。大班的孩子用自制的电报机“滴滴答答”传递着红色箴言;小班的机器人编队,精准地在地板上走出闪亮的五角星图案。11岁的张竹青高举着他用3D打印的火箭模型,童声朗朗:“等我长大,要造真火箭,送星星上天!”
望着这朝气蓬勃的景象,实践队队长陈宣羽在日志里动情地写下:“我们用科技启迪他们的未来,他们用纯净的希望照亮我们的心田。”星光不问赶路人。实践队与社区已悄然许下约定:要将这短暂暑托的星光,升格为社区里常亮的“科技驿站”,让这融合了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的火种,在寻常巷陌间恒久传承,生生不息。
图为”编”织梦想 “程”就未来暑期社会实践队和同学们合影 沈麟供图
通讯员:高子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科技星光与红色基因:三江学子为社区儿童编织七彩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