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梅钢记忆寻踪:三江学子以青春笔墨,续工业风华之章

2025年7月17日,三江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钢铁记忆"实践团开展了一场融合史料调研、口述采集、精神宣讲与展馆共创三下乡活动。团队深入南京梅山街道,通过图书馆查档、走访老工人、为社区孩童讲历史、参与纪念馆设计等多元实践,全方位解码梅钢精神,让红色工业记忆在代际对话中焕发新活力。

纸笔与初心对话:从史料到口述的历史拼图

实践团的梅钢探寻之旅,始于泛黄的档案文献。在南京市三江学院图书馆和梅山街道图书室,同学们埋头翻阅《梅钢建设志》《上海飞地档案汇编》等资料,手抄下1969年首批建设者名录、1985年家属区规划图等关键史料,为后续采访打下扎实基础。"原来梅山作为‘上海飞地’的特殊背景,让这里的生活习惯至今保留着上海印记。"团队成员小李指着档案里的粮票样式说,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展馆设计的灵感。

带着史料中的疑问,实践团走进梅钢老工人家中。83岁的退休炼钢工孙师傅,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高炉出钢的场景:"1970年第一炉钢水出来时,我们全车间都哭了,那是用棉袄蘸着冰水降温才守住的成果!"他珍藏的防护镜、工作日记,被同学们详细记录归档。在筒子楼居民区,72岁的陈阿姨回忆起"三食堂的包子香":"那时候邻居谁家加班,都会把饭票塞给我家孩子,楼道里永远飘着饭菜香。"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与档案记载相互印证,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采访中,团队特别关注"三线建设家庭"的独特记忆。"父母轮班时,我带着弟弟在车间门口写作业,高炉轰鸣声就是我们的‘摇篮曲’。"居民王大姐的讲述,让同学们为展馆"屋檐之下"展区设计了"双职工家庭场景"——用旧书桌、铝制饭盒、贴满奖状的墙壁,还原那段"舍小家为大家"的岁月。截至活动结束,实践团共完成32人次采访,收集老物件线索156件,整理口述录音时长超40小时。

图为志愿者采访梅钢工人照片 沈麟供图

青春巧思筑展馆:让记忆在空间里"活"起来

作为梅山生活记忆馆设计调研的重要力量,实践团将采访所得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用青春视角为展馆注入温度。在"梅山风华"生活场景体验区的构思中,同学们提出"五感沉浸式设计":视觉上复原1980年代的"斯蒂尔舞厅",用迪斯科灯球、老式音箱还原当年工人下班后的娱乐时光;听觉上嵌入采访中老人们提及的"厂广播喇叭声""火车鸣笛声";触觉上设置可触摸的"公用电话亭"模型,旁边摆放居民回忆中"排队打电话"的老照片。

图为老照片 沈麟供图

"我们发现老人们总提到‘文化路的电影院’,但没人能说清具体座位布局。"团队成员小王说,他们特意走访五位曾在影院工作的居民,手绘出座位分布图,还根据"看电影前必买冰棍"的细节,在场景旁增设了"冰棒箱"道具。这些来自口述的鲜活细节,让设计方案更具真实性。

在"时光留痕"影像区,实践团创新性提出"三代人的梅山相册"概念:将采访到的老工人、中年居民、青年一代的照片按年代排列,通过互动屏幕实现"照片背后的故事"语音点播。针对同学们采访中收集的"美食记忆",展区特意设计"虚拟食堂"装置——扫描粮票图案,就能播放三食堂包子、板桥菜粑粑的制作故事,这一创意被设计方纳入"烟火里弄"板块。

团队还为展馆"红色印记"展区提供了独特视角。根据采访中党员老工人参与"义务抢修队"的故事,设计了"党员服务站"场景复原:墙上挂着1990年代的志愿活动照片,桌上摆放当年的抢修工具,配合老党员的口述录音,生动展现党组织在社区中的凝聚力。"这些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采访中‘长’出来的。"实践团指导老师说。

薪火相传讲精神:把历史说给孩子听

为让梅钢精神代代相传,实践团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梅钢精神小课堂",用展馆设计草图当教具,给20余名社区孩童讲述梅山历史。"你们看这个工棚模型,当年爷爷奶奶就是在这样的地方,炼出了第一炉钢哦!"同学们用泡沫板制作简易工棚模型,结合采访中"用脸盆接雨水做饭"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艰苦创业"的含义。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上关于梅钢的课程 沈麟供图

活动中,孩子们对"老物件"表现出浓厚兴趣。实践团便组织"寻找家里的传家宝"活动,7岁的小宇带来爷爷的"先进工作者"奖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用录音笔记录下奖章背后的故事。这些孩童视角的记录,将被纳入展馆"万家灯火"展区,形成"代际对话"的温暖纽带。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在"史料研读-口述采集-展馆设计-精神宣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梅钢精神的内涵。正如团队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记忆的传承者。当这些设计变成真实的展馆场景,梅钢精神就有了永远的‘家’。"目前,实践团的设计方案已被梅山生活记忆馆筹备组部分采纳,后续将持续参与展馆的布展工作,让钢城的奋斗故事,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永远流传。

图为志愿者们的合照  沈麟供图

通讯员:高子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梅钢记忆寻踪:三江学子以青春笔墨,续工业风华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