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北易县洪涝抢修一线:与时间赛跑的“生命通道”重建战

2025年7月24日至25日,河北省易县遭遇特大暴雨侵袭,全县平均雨量达253.6毫米,塘湖镇仁义庄村单日降水量突破448.7毫米,相当于当地年均降水量总和。这场打破历史纪录的极端天气,导致北易水河水位暴涨,182个村庄受灾,155座桥梁损毁,462公里道路中断,563间房屋倒塌。在这场与洪水的生死较量中,易县抢修队伍以“分秒必争”的姿态,在废墟上重建“生命通道”。

抢通“断点”:机械轰鸣中的生命接力

在塘湖镇仁义庄村,被冲毁的易河庄大桥残骸仍横亘在河道中。这座2021年曾被洪水冲垮的桥梁,此次再度被巨浪吞噬。交通抢修组调集32台大型机械,采用“双向掘进+临时便道”战术,在泥泞中开辟出一条3米宽的应急通道。养路工区负责人王建军介绍:“我们采用‘人歇机不歇’模式,24小时轮班作业,每小时推进50米,优先保障救援车辆通行。”

类似场景在全县各处上演:在裴山镇北白虹村,抢险队用沙袋堆砌出临时堤坝,保护未被淹没的民房;在西山北镇,消防员用绳索搭建“空中通道”,转移被困楼顶的村民;在蝎子养殖场废墟中,救援队徒手挖掘出被埋的饲料袋,为受灾户挽回部分损失。截至7月28日,全县已抢通24条主干道,恢复85%村庄的陆路交通。

点亮“孤岛”:黑暗中的光明守护者

暴雨导致全县474个通信基站瘫痪,321个因停电无法工作。电力抢修组在齐腰深的积水中架设临时输电塔,为通信基站提供应急电源。在狼牙山景区,抢修人员攀爬湿滑的电线杆,在狂风中更换被雷击穿的变压器。国网易县供电公司数据显示,24小时内完成10千伏线路抢修18条,恢复80%区域供电。

通信保障组则启用移动信号车,在受灾最严重的塘湖镇建立临时基站。中国联通易县分公司总经理李强表示:“我们采用‘无人机基站+卫星电话’双备份方案,确保每个安置点都有信号覆盖。”7月27日,随着最后一座基站恢复,全县通信中断时长控制在36小时内,远低于国家标准。

科技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抢险”

在此次抢险中,数字化技术发挥关键作用。易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智慧防汛平台”,实时调度120支抢险队伍、300余台机械设备。在马头水库,AI预警系统提前6小时预测到泄洪风险,为下游村庄转移赢得宝贵时间。无人机编队对全县河道进行三维建模,精准定位管涌、塌方等隐患点。

“这次抢险是科技与传统的完美结合。”易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张涛说。通过整合气象、水利、交通等12个部门数据,平台实现“一图统管、一键调度”,抢险效率提升40%。

韧性重建:从“应急抢通”到“系统提升”

随着抢险进入尾声,易县已启动灾后重建规划。在仁义庄村,地质专家正在对河道进行重新勘测,设计更稳固的桥梁基础;在西山北镇,农业技术员指导村民补种速生蔬菜,将粮食损失降到最低;在县城易涝点,排水系统升级工程已启动,计划将排水能力提升至每小时50毫米。

“这场洪水是对城市韧性的压力测试。”河北省住建厅专家组组长王志刚指出。易县将借此契机,构建“海绵城市+生态堤防”防洪体系,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截至7月28日,易县已转移安置群众1697人,无一人伤亡。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抢修队伍用汗水与智慧,在废墟上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答卷。当最后一盏应急灯熄灭,当最后一辆抢险车撤离,易县将以更坚韧的姿态,迎接雨后的彩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北易县洪涝抢修一线:与时间赛跑的“生命通道”重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