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河北工业大学致清小队走进华北油田沧州学校,通过趣味物理实验与科学家精神宣讲相结合的方式,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崇尚科学、报效祖国的种子。
趣味实验解锁物理奥秘
此次物理科普,致清小队的成员们化身“科学向导”,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拉近孩子们与物理的距离。用三个简易实验让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的神奇与魅力。
“同学们,老师能让硬币“消失”,你们相信吗?”队员的提问引发课堂热议。随着托盘里的水杯被缓缓注水,杯底的硬币逐渐消失,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小队成员借此讲解光的折射原理,让孩子们在直观现象中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随后的偏振片实验更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大家手持两片透明偏振片,发现转动镜片时,光会忽明忽暗甚至“消失”。“这就像栅栏只允许特定方向的光通过。”队员结合偏光太阳镜、3D电影等生活实例,将抽象的“偏振”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一节电池、一块磁铁、几圈铜线,在小队成员的指导下变成了转动的小马达。铜圈转动的瞬间,孩子们眼中闪着惊喜。“电和磁是好朋友,相互作用产生动力。”成员用通俗语言解读电磁感应,让抽象原理化作看得见的乐趣。
三个实验让孩子们明白: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折射藏着硬币消失的玄机,偏振藏着光影的密码,电磁感应驱动着小马达的转动。
科学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科普实验后,小队成员化身宣讲员,讲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的故事。从1955年筹建我国首个核物理实验室,到研制出第一台30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从“文革”期间潜心钻研螺旋波导加速器,到提出“越隙共振”判据让中国声音响彻国际物理界,陈佳洱将科研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以家国为魂、以创新为骨、以育人为本”的科学家精神。
活动在热烈氛围中落幕。孩子们不仅通过指尖探索触摸到物理规律,更在科学家的故事中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心。这份对科学的热爱与家国担当,将激励他们既做追光者,更做传火人,在未来的探索之路上坚定前行。(河北工业大学致清小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河北工业大学学子进校园开展科普实践:点亮少年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