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网警说安全 | 闻“汛”而来的谣言:暴雨中的信息战与防骗指南

近日,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暴雨红色预警、城市内涝、河流超警等消息牵动人心。然而,在全民关注防汛救灾同时,一些别有用心者却趁机编造传播涉汛谣言,借“汛情”之名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恐慌情绪。对此,全国多地网警部门启动专项行动,严打涉汛网络谣言,并发布安全提示,呼吁公众在汛期保持理性,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谣言乱象:暴雨中的“信息洪水”

“XX水库决堤,下游村庄即将被淹!”“地铁5号线积水倒灌,乘客被困!”……连日来,类似耸人听闻的“汛情通报”在社交平台疯传。经警方核实,这些信息或篡改旧闻图片、或虚构时间地点,甚至套用境外灾害视频移花接木,均属不实信息。

例如,某短视频平台用户将2021年郑州暴雨的地铁积水画面配上“北京地铁淹水”字幕,短时间内获赞超10万,引发部分市民恐慌性抢购物资。无独有偶,一则“某地暴雨致化工厂泄漏”的谣言,导致周边超市饮用水、方便面被抢购一空,严重干扰正常生活秩序。

“谣言的传播速度往往比汛情本身更快。”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专家指出,“汛期公众对灾害信息高度敏感,虚假内容极易引发‘宁可信其有’的从众心理,造成次生灾害。”

以案释法:造谣者被依法严惩

针对涉汛谣言,全国网警部门迅速亮剑。7月15日,江苏网民刘某为博眼球,编造“南京长江大桥被冲垮”的虚假信息,被行政拘留5日;7月18日,四川网民陈某将暴雨视频与“地震预警”拼接,造成公众误解,被处以罚款200元……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一周内,全国已查处涉汛谣言案件230余起,公开曝光典型案例47个。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汛期更不是造谣‘旺季’。”公安部网安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5-10日拘留;《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则对情节严重的造谣行为设定了“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

防骗指南:四招破解汛期谣言

面对海量汛情信息,公众如何练就“火眼金睛”?网警总结“四步辨谣法”:

  1. 查来源:优先关注气象、应急管理等官方渠道,警惕无署名、无发布机构的“三无”信息;
  2. 看细节:若信息中时间、地点模糊,或配图与文字矛盾(如夏季暴雨配冬季雪景),大概率为假;
  3. 验逻辑:对“内部消息”“独家爆料”等表述保持怀疑,正规通报不会使用此类话术;
  4. 搜关键词:将可疑内容复制到搜索引擎,若多地出现相同文案,极可能是复制粘贴的谣言模板。

此外,网警提醒:遇到可疑信息可拨打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或通过“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提交线索,共同参与网络治理。

共筑防线:让真相跑赢谣言

汛情考验城市韧性,谣言则检验社会理性。当前,多地网警部门已与气象、水利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政务新媒体实时推送权威预警;抖音、微博等平台也上线“汛情辟谣专区”,对涉谣内容加注“虚假信息”标签并限制传播。

“每一次转发前多一秒思考,就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正如网友“清风徐来”在评论区所言:“暴雨会停,但守护真相的行动永不停歇。”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唯有官方信息、公众警惕与法律震慑形成合力,方能筑起抵御谣言的“无形堤坝”,让清朗网络空间成为防汛救灾的坚强后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网警说安全 | 闻“汛”而来的谣言:暴雨中的信息战与防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