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近日,南京工程学院“能聚未来”暑期实践小队的8名学子,在专业教师带领下,走进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国网泰州供电公司500千伏行知变电站,开展了一场深度实践研学活动。学子们零距离触摸能源科技前沿,亲身感受智能电网在保障能源安全、服务“双碳”目标中的核心力量。盛夏七月,求知若渴。实践小队此行旨在将课堂理论融入产业实践,深入了解家乡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跃迁。
一、筑牢安全基石,感悟责任使命
实践伊始,学生们接受了全面的电力安全规程培训。陈健老师结合实践案例,深入阐释了安全规程的“生命线”意义,并通过电气工作票的学习,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国家电网严谨细致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安全管理体系,筑牢了实践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基础。
二、探访智慧中枢,触摸技术前沿
在行知变电站负责人乔哲宇的带领下,学子们系统参观了变电站核心设备区,了解了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关键设备在电力传输与调配中的作用。随后,大家深入该站“智慧大脑”——主控室。乔哲宇指着实时监控大屏介绍,行知站作为泰州首座全设备智能监控的500千伏变电站,采用了“人工巡查+平台监控”双线模式,通过先进传感与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变压器、断路器等设备状态的全时监测与态势感知。“系统能敏锐捕捉绕组温度异常、油色谱波动等细微变化,推动运维模式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跨越式转变。”乔哲宇的讲解让同学们惊叹不已。集环境监测、安防联动、设备协同控制于一体的智能辅助系统,构建了变电站安全高效运行的智慧生态。
三、聚焦融合创新,洞见未来图景
国家电网专家赵泓围绕智能集成站设备监控系统进行了专题分享。他阐释了大数据、AI、物联网深度嵌入后,系统如何通过智能算法优化电网调度,精准匹配新能源消纳需求。“系统能预判风光电出力波动,自动协调储能充放;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管理,实现‘健康档案’实时映射与故障预警,大幅降低运维成本。”谈及未来,赵泓指出系统正向“更智能、更协同”演进:数字孪生技术支撑远程精准调控,无人值守变电站建设加速,系统角色将从“数据采集者”向“智能指挥官”升级。面对大规模新能源汽车接入等挑战,系统需在监测精度、响应速度上持续迭代,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虚拟电厂作为聚合分布式能源的新路径,其展示的巨大潜力也令学子们对能源聚合管理的未来充满期待。
四、交流启迪思想,厚植专业情怀
实践期间,变电站领导与学子们进行了深入交流。领导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态度,并强调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需要一代代电力人秉持严谨、负责、创新的精神接力奋斗。他寄语青年学子,要将此次实践所见所感融入未来学习,深化理论联系实际,拓展跨学科视野,锤炼实践技能与安全意识,为投身国家能源电力事业、服务能源革命做好充分准备。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智能监控系统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与共享效率”等前沿问题积极提问,赵泓老师详细解答了安全加密架构与数据传输隔离机制,深化了大家对系统安全逻辑的理解。
五、实践成效显著,青年踌躇满志
从传统电力设施的严谨规程到智能变电站的科技赋能,从核心设备的直观认知到前沿技术的深度解析,此次行知变电站之旅,为南工程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向能源电力未来的窗口。专业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场景,家乡电力产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破茧成蝶”的蓬勃景象,极大增强了学子们的专业认同感与行业使命感。他们深刻认识到,掌握智能运维、数据融合等核心技术,是支撑能源转型、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动力,深耕专业领域,立志为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徐银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探秘智慧能源前沿 赋能新型电力未来——南京工程学院学子赴国网泰州500千伏行知变电站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