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23年居民收入数据显示,浙江省以6.38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连续第23年蝉联榜首。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浙江作为经济强省的实力,更折射出其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民生温度——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6:1,为全国最低;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超60%,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雏形。
“藏富于民”的浙江密码:民营经济与数字浪潮双轮驱动
浙江的富裕基因深植于市场经济的土壤。全省96%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创造了65%的生产总值和70%的就业岗位。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鸡毛换糖”到杭州“电商之都”的全球买全球卖,浙江人用“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闯出一条致富路。
数字经济的崛起更成为新引擎。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9867亿元,占GDP比重超12%。在杭州未来科技城,90后创业者李明带领团队开发的AI农业系统已服务全国2000余家农场,年营收突破2亿元。“在浙江,连种地都能用上黑科技,收入自然水涨船高。”他笑道。
城乡差距最小化:山海协作催生“均衡富裕”
当多数省份仍在为城乡收入比突破2.5:1苦恼时,浙江已将这一数字控制在1.86:1。秘诀在于持续20年的“山海协作”工程——通过产业飞地、生态补偿、数字赋能等机制,让山区县与沿海发达地区“共舞”。
在丽水遂昌县,来自杭州的“天工之城”数字产业园正吸引30余家互联网企业入驻,当地农民通过培训成为数据标注员,月收入从2000元增至5000元。而在温州苍南县,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使这个曾经的渔业大县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现在村里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挣大钱。”苍南渔民陈建国感慨。
共同富裕的下一站: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
尽管成绩斐然,浙江仍清醒认识到挑战:2023年全省基尼系数为0.36,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丹麦(0.25)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为此,浙江正探索“扩中提低”行动方案,通过技能培训、股权激励、慈善信托等工具,力争到2025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群体比例达80%。
“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体面生活。”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在浙江的乡村文化礼堂里,既有老人领取养老金的温馨场景,也有青年创客分享项目的激情演讲——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
当其他省份还在追逐GDP增速时,浙江已率先交出一份“民生优先”的答卷。正如当地干部所言:“人均收入第一的背后,是让每一份奋斗都被看见,每一个梦想都有土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领跑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交出“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