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采访团走进东北农业大学,聚焦该校教授崔晓阳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黑土地、深耕农业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位被誉为“泥土里的教育家”的学者,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治学理念和“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情怀,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的精神内核。
泥土为纸:将科研扎根在田间地头
“农业科学家的实验室在田野。”崔晓阳的这句话,是他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自1993年留校任教以来,他带领团队在东北黑土区建立2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行程超50万公里,采集土壤样本1.2万份,构建了国内最完整的黑土肥力演变数据库。其主持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项目,使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相关成果被纳入农业农村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在崔晓阳的办公室里,一张泛黄的东北地图格外醒目,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试验点坐标。“每次下地,我都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穿胶鞋、带笔记本,既要测数据,更要和农民聊天。”他独创的“田间课堂”教学法,让研究生在播种、施肥、收割的全流程中掌握科研方法。2024级博士生李想回忆:“崔老师能准确说出每个试验田的经纬度,甚至记得哪块地的蚯蚓更多。”
育人如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教育是点燃火种,不是灌满瓶子。”崔晓阳的育人观同样深植泥土。他坚持“三必到”原则:学生实验失败必到现场分析,论文投稿被拒必逐段修改,就业选择迷茫必促膝长谈。针对农业院校部分学生存在的“学农不爱农”倾向,他发起“百村千户”实践计划,带领学生走遍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300余个村落,完成农户调研报告127份。
2023届毕业生王磊曾因家庭变故萌生退学念头,崔晓阳不仅帮他申请助学贷款,还邀请其参与黑土修复项目。“崔老师教我用光谱仪分析土壤成分时说:‘你看,这组数据就像土地在说话。’”如今已成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的王磊感慨,“是崔老师让我懂得,读懂土地才能读懂人生。”
精神传承:从黑土地到教育强国
崔晓阳的坚守影响着越来越多年轻人。他牵头成立的“黑土保护青年先锋队”已吸纳全国28所高校的300余名师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56场,惠及农民2.3万人次。2025年6月,该团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颁奖词写道:“他们让教育家精神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面对荣誉,崔晓阳更关注教育本质的回归。“现在有些学术研究脱离实际,有些教育者忘记初心。”他展示着随身携带的“教育三问”笔记本:为何而教?教什么?如何教?“答案就在泥土里——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
采访结束时,夕阳为试验田镀上金边。崔晓阳弯腰抓起一把黑土,对年轻教师说:“看,这土里有氮磷钾,更有教育的养分。我们捧着的是泥土,种下的却是未来。”在这片他深耕三十余年的黑土地上,教育家精神正随着麦浪生生不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崔晓阳:脚踏泥土 治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