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一曲摆手舞,跳出青春的回响与文化的温度

(通讯员 姚南平 吴圆月 代玉洁 王博)盛夏七月,湘西州永顺县司城村青山静默,微风里摇曳着土家摆手舞的余韵。我们吉首大学人文学院“湘土青年”文化振兴社会实践团,踏着石板路走进这片古老土地,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与敬意,开启了一场与民族精神共舞的旅程。

初识司城,走进摆手舞的原乡

老司城,不只是永顺土司王朝的旧址,更是摆手舞的文化源地。来到司城村小学时,院子里嬉闹的孩童,老屋下斑驳的石墙,还有墙上宣传栏里跳跃的舞者剪影,都在悄悄讲述着一种古老的情绪。我们在这里,遇见了摆手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明富——魏叔叔。他五十出头,话语不多,但站在我们面前时,眼神笃定,脚下有力。他说:“摆手舞不是表演,是我们土家人表达敬畏天地、祈福丰年的方式。每一个摆手的动作,都是祖先留下来的。”我们围在他身边,仿佛围住了一座活着的“文化灯塔”。魏叔叔专门从县里赶来,为我们一对一指导动作,从开场的“摆龙门”到最后的“敬祖先”,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神韵与情感的到位。他说跳舞不只是模仿,是要跳出土家的“气”。他的脚步沉稳,每一下落地都像是将我们从浮躁中“压回土地”。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向魏明富学习摆手舞 吴圆月 摄

向老师和孩子们的舞台

向夙愿老师是本地的一位乡村教师,也是摆手舞推广的积极者。她带来了几位村里的孩子,有的才七八岁,穿着花布衣裳,腼腆地站在教室门口。向老师耐心地教他们最基础的“绕场步”和“敬天势”,孩子们很快跟着节奏动了起来。她说:“文化传给你们,也要传给他们。一个不能少。”我们和孩子们围成一圈,模仿着老师的动作跳舞。孩子笑起来的样子像山风一样纯净,摆手的动作虽生涩,但眼睛亮着。那一刻,传承仿佛不是口号,而是一场悄悄发生的心意交换。

图为向夙愿老师讲解摆手舞动作 王博摄

文化在脚下生根

几天下来,身体的疲惫被舞步中的感动掩盖。我们开始试着理解“摆手”的节奏背后,是土家人对山水的感恩,是与自然和祖先的对话;是老人们在寨子头跳了几十年的情感投射,也是孩子们未来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的钥匙。课后和魏叔叔聊天,他提起早些年很多年轻人不愿学舞,觉得“太土”,但这几年慢慢变了。“你们这些大学生来学,他们也会觉得摆手舞是有光的,是值得骄傲的。”他的话让我沉默许久——我们是实践者,也可能成为文化记忆的放大镜。

青春共舞:我与非遗的一次真实相遇

这场短暂的摆手舞学习,不只是一节非遗课堂,更是一场自我认知的震荡。从一开始生硬地模仿动作,到后来的“闭眼也能踩稳鼓点”,我才真正明白:舞蹈不是在教室里学会的,它在寨子边、田埂上、孩子们的脚步里,在祖先的敬畏与今人的热爱中缓缓生长。离开老司城那天,孩子们站在小学校门口挥手告别,摆手舞的音乐还在村头飘荡。我回头看那青石板路,脚印还浅,却已留痕。这趟“三下乡”,不是我们去给予什么,而是一次谦卑地走近、沉默地学习。非遗从不是过时的“老物件”,而是一条条仍然有温度、有舞步、有眼神的生命脉络。而我们这些青年,或许正是接住那条文化脉络的下一棒。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不因时间而褪色,反因传承而愈发闪亮。正如魏叔叔所说:“摆手,是给过去一份敬重,也是给未来一份希望。”

图为魏明富和吉首大学“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成员合影 代玉洁 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一曲摆手舞,跳出青春的回响与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