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小花玉兰就曾为母亲配演娃娃生,母女同调演唱,那独特的嗓音和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小学毕业后,她正式踏上学戏之路,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努力,十七岁便登台亮相,十九岁已然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
小花玉兰的嗓音柔润纤细,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她在继承评剧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向京剧、昆曲学习,博采众长,最终创造出了真、假声结合的独特演唱风格。在角色塑造上,她擅长青衣、花旦戏,偶尔反串小生,也能演绎得惟妙惟肖。她的表演及念白文雅脱俗、清丽大方,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
在其漫长而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小花玉兰留下了众多经典剧目。《牛郎织女》里,她将织女的温柔多情、对爱情的执着演绎得丝丝入扣;《拜月记》中,她又把王瑞兰的娇羞、聪慧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刻画得入木三分;《西厢记》里,她塑造的崔莺莺,形象鲜明,唱段更是广为流传,让人回味无穷;《吕布与貂蝉》中,她饰演的貂蝉,妩媚动人又不失大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凤还巢》《夕阳红》等剧目,每一部都凝聚着她的艺术心血,成为评剧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1986 年,小花玉兰主演《夕阳红》,凭借出色的表演荣获天津市首届戏剧节优秀主角奖;1992 年,她主演的《西厢记》在全国广播戏曲展评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她为评剧艺术发展立下的赫赫战功。
小花玉兰对艺术的追求执着而坚定,她主演的戏,许多唱腔都是自己先行设计,然后与音乐工作者反复研究探讨,不断充实提高。她在念白和表演方面独具匠心,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经过精心雕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
小花玉兰还非常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学戏期间,她经常练习书法。在演出《人面桃花》时,她反串小生崔护,不仅唱、做潇洒,还能当场挥毫题诗,书卷气十足,令观众赞叹不已。此外,她对京剧、昆曲也满怀热爱,曾向著名昆曲演员白云生、田瑞亭学戏,京昆艺术的滋养让她的演艺风格融入了庄重、大方、高雅、深沉的特质,使其表演更具内涵和韵味。
小花玉兰的艺术生涯中,还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早年她在北京评剧团担任主演时,演出场场爆满,深受戏迷喜爱。一次演出中,她有幸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总理夸赞她嗓子好,唱得好听,这无疑是对她莫大的鼓励,也成为她艺术道路上的重要动力。
1958 年,天津评剧院建院,小花玉兰从北京回到天津,投身于天津评剧院的建设,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带回故乡,为天津评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当时天津观众对她还不太熟悉,但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嗓音,她很快在天津戏迷中声名鹊起,《拜月记》等剧目连演不衰,有时一天甚至要演两场,以满足观众的热情。
评剧作为一门贴近大众的艺术,农村演出是重要的阵地。小花玉兰经常随团送戏下乡,尽管农村的吃住条件艰苦,但她毫无怨言。为了保证演出有足够的体力,她每次都会带着鸡蛋,演出前煮着吃。这个习惯后来被不少青年演员效仿,直至今日,评剧院的一些主演仍保留着演出前吃鸡蛋的传统。
上世纪 90 年代,小花玉兰离开舞台后,并未远离评剧。她默默投身于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和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她深知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为评剧事业的薪火相传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小花玉兰的一生,是为评剧艺术奉献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热爱,为评剧艺术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留下的经典剧目、独特的表演风格以及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位戏迷和戏曲从业者的心中。她就像一朵盛开在评剧舞台上的玉兰花,虽已凋零,但芬芳永驻。愿小花玉兰老师一路走好,评剧艺术的天空中,将永远闪耀着她的光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痛别丨评剧名家小花玉兰在津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