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311万条建议里,承载着怎样的民主实践?

2025年5月20日至6月20日,一场覆盖全国“网络问计”活动在数字浪潮中掀起热潮。超过311.3万条网民建议如涓滴汇海,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涌向“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案头。这场参与度空前、覆盖面广泛的民意征集,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成为观察中国式民主的重要窗口。

从“云帆”到“311万”:民主实践的迭代升级

五年前,内蒙古达拉特旗恩格贝镇的村干部李电波以“云帆”为网名,在“十四五”规划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中写下“开展互助养老”的建议。这条来自基层的智慧,最终被写入国家规划,催生出全国多地推广的互助式养老模式。如今,李电波的故事已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民主实践——2025年“十五五”规划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中,新增的“人工智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同富裕”等主题板块,让民意表达既聚焦国家战略的宏观思考,又关注民生问题的微观实践。

“建议引入AI系统监测失能老人”“希望增加社区健身场馆”“加强科普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一条条留言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据显示,本次活动不仅建言数量较五年前增长超3倍,更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更多群体得以发声。一位参与意见征集的基层干部感慨:“过去是‘政府端菜’,现在是‘群众点菜’,决策更接地气了。”

从线上到线下:民主链条的全过程贯通

民主不是“一次性”的投票,而是“全链条”的参与。在北京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的“小院议事厅”,居民们围坐一堂讨论社区改造方案;在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普通市民的意见直接通向最高立法机关。这些扎根基层的民主实践,与“云端”的311万条建议形成共振。

上海虹桥街道的十年探索颇具代表性: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这里累计听取105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4525条,其中361条被采纳。从“家门口的声音”到“国家法律条文”,民主的“获得感”在每一个环节可触可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从规划编制到立法修法,从社区治理到国家发展,民主的实践始终贯穿决策的全流程、各环节。

从建言到落地:民主成果的生动转化

民主的价值不仅在于表达,更在于回应。五年前“云帆”的养老建议,如今已在恩格贝镇落地生根,三个幸福苑养老服务设施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五年间,“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等8项指标超预期完成。这些成果印证了中国式民主的实效性——“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311万条建议正经历着从“键盘”到“政策”的转化。有关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高频建议,组织专家论证可行性,部分建议已纳入规划草案。这种“开门问计—科学决策—落地见效”的闭环机制,让民主真正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当311万条建议汇聚成海,中国式民主的澎湃脉动清晰可感。从基层智慧到国家战略,从田间地头到规划蓝图,全过程人民民主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书写着“中国之治”的生动注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311万条建议里,承载着怎样的民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