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以脚步丈量时代:一堂沿长江展开的行走思政课

2025年7月14日至27日,由武汉晴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传媒艺术学院联合组建“艺”脉相承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王凯、施禾羽子两位老师带领下,实践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足迹,沿长江奔赴武汉青和居社区、嘉鱼县十里蔬菜长廊、宜昌许家冲村三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以青春视角洞察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与移民精神传承的密码,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时代,用行动回答“青春何为”。

青和居社区:解码基层治理的温度

踏入武汉青和居社区,实践团首先走进新时代展馆。斑驳老照片中,低矮破旧的棚户房屋挤挤挨挨;崭新实景模型里,整洁美观的高楼、设施完备的休闲区一一呈现,时光的跨越让成员们直观触摸到,社区从“棚户连片”到“幸福满格”的沧桑巨变。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社区工作者的话语拉开采访序幕。从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到调解邻里纠纷的“家长里短”,实践团用笔尖和镜头记录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当实践团跟随“天天敲门组”穿梭楼栋,敲开的是家门,连通的是心门。从中去了解独居老人需求、倾听上班族烦恼,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一次次敲门敲出的是基层治理的细致与温情。

在青和居社区“四点半”托管学校里,实践团带来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讲红色故事、唱爱国歌曲、画祖国山河”三位一体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社区“好味道食堂”里,实惠的饭菜、贴心的服务,让实践团感受到惠民工程的温度。座谈会上,“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为实践团打开新视角,多元主体协同让社区治理迸发活力,更让成员们明白青春实践要扎根泥土、倾听百姓心声。

嘉鱼县十里蔬菜长廊:一粒种子里的振兴密码

从青和居社区出发,实践团来到嘉鱼县潘家湾镇,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解码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斯特丹”农业专家与村干部的座谈会上,一条清晰的“潘家湾路径”逐渐浮现——曾经村民依赖传统作物,收入微薄,如今依托科技育种、规模种植和市场对接,小种子串起完整产业链,让收入翻了几番。

走进十里蔬菜长廊的温室大棚,实践团成员俯身聆听种植户的讲解,学习如何精准“打杈”、科学疏果。指尖触碰黄瓜嫩刺时的微痛,辣椒采摘时留在掌心的辛香,让“粒粒皆辛苦”不再只是诗句,而成为真切的劳动体验。入户调研中,农民们讲述着土地里的奋斗故事,“以前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干,收入稳了!”朴实的话语映射出乡村产业发展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斯特丹”专家展示的抗病高产种子与农户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共同诠释着现代农业的智慧——科技赋能农业。

离开时,回望绵延的蔬菜大棚,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到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片土地对创新的拥抱里。科技让农业高效,但真正让乡村焕发生机的,是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结,是青年与乡土的深情对话。

许家冲村:感悟移民精神与振兴力量

沿长江而上,实践团抵达宜昌许家冲村,这座承载移民精神的村庄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探寻乡村振兴的新阵地。移民陈列馆里,珍贵文物、详实史料无声讲述着移民“奉献、自强、感恩、阳光”的精神。老物件承载的记忆、照片里定格的故事,让成员们深刻理解移民精神是苦难中奋进、奉献中担当的生动体现。与许家冲村党支部副书记座谈时,“从移民村到致富村”的蝶变历程徐徐展开。党建引领下,产业培育、生态打造、乡风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曾经的移民安置点如今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党建+产业+治理”模式呈现出乡村振兴的“许家冲方案”。

入户调研时,村民们细数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茶叶种植、工艺品制作、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齐头并进,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以前守着山窝窝受穷,现在在家门口挣钱!”村民的感慨是对乡村振兴最朴实的肯定。

三峡大坝参观之旅中,思政老师的讲解让实践团触摸到国家大义与移民精神的深度融合。浩大工程背后是无数移民的牺牲奉献,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考量。红色文化长廊里,“舍小家,为国家”的故事再次叩击心灵。在宜昌峡江秀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双狮岭茶业合作社,实践团见证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对接,茶叶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解码着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特色为基、创新为翼,方能翱翔致富蓝天。

结语:青春践行,使命在肩

14天的实践之旅,“艺”脉相承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沿长江而行,在青和居解码基层治理温度,在嘉鱼探寻产业振兴密码,在许家冲感悟移民精神与乡村蝶变。这一路,他们以脚丈量土地,以眼洞察发展,以心感受担当。青春实践不仅是行走与观察,更是责任与传承。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青春之笔书写实践华章,以奋斗之姿传承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扎根,让青春力量在奉献中闪光。

(通讯员:周怡然 唐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以脚步丈量时代:一堂沿长江展开的行走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