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数实融合下数字农业推广困境,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2025年7月,安徽财经大学“数农启航队”赴蚌埠市国家农业科技园、耕耘生态农场、歙县蜈蚣岭村展开调研,探索在数实融合路径下,破解数字农业的推广困局。
实地首站访园区,深探数字农业路
7月9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赴蚌埠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调研。作为数字农业创新实践的先行示范区,该园区集成多维度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实践团队与园区管理部门进行了深度座谈,系统梳理园区数字农业发展规划,全面解析数字技术与农业实体经济的融合路径。在园区管理团队的陪同下,实践团先后考察了热带植物展示馆与第二展示馆,重点学习热带植物生态特性、无土栽培技术体系等专业知识,并由园区技术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农业生产数字化体系的建设进展。
实践团队实地考察了种苗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专业技术人员运营,致力于为周边种植户培育优质种苗,目前已具备200余种植物种苗的规模化培育能力。针对数字农业推广难题,团队组织专题座谈会开展深度调研,系统梳理出数字智能设备运维成本高企、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等核心制约因素。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结构化记录方式系统整理现存困境,为后续研究工作积累了详实的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团队在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学习
探农场集需求,解析数字转型路
7月9日下午,团队深入耕耘生态农场开展实地调研。耘耕生态农场集都市菜园、鱼塘、虾塘、露营休闲区等多种功能区域于一体。近年来,该农场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典范。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详细了解了农场的数字化应用现状。目前,耘耕生态农场部分区域已引入智慧农业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等数据,以此指导农作物的科学种植。在西瓜大棚种植中,通过数字化管理,今年西瓜不仅产量有所提高,甜度也远超往年。然而,团队也发现,农场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农村网络覆盖和质量问题影响了物联网设备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数字化设备的高昂成本以及农民数字素养的相对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农业的全面推广。
▲图为实践团队在耕耘生态农场调研数字化应用
梯田蕴韵文旅显潜力,科技赋能农业奠根基
7月18日,调研团队赴安徽省歙县蜈蚣岭村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当地特色梯田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旨在系统梳理区域发展优势、精准诊断现存问题并提出靶向性发展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农业生产领域,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施肥等数字化技术已实现初步应用,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在蜈蚣岭村茶树种植中,无人机施肥展现出显著优势:可依据茶树行距与株高精准规划作业路径,实现均匀施肥,有效减少肥料浪费与茶树损伤;适配梯田复杂地形,作业效率远超人工,有效解决了机械化作业难以进入的难题。
▲图为实践团队在歙县蜈蚣岭村讨论梯田农业与数字化应用
蜈蚣岭村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工作受限于资金投入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其二,农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因设备购置成本较高且村民技术接受度有限而推进缓慢,尤其在无人机应用层面,还存在梯田复杂地形下信号易受山体遮挡影响、电池续航难以适配大面积茶园作业需求等问题,且专业飞手培养成本高、本地人才留存难,制约了技术普及;其三,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住宿、餐饮等硬件设施及服务品质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梳数农经验明挑战,谋转型路径助振兴
通过本次对蚌埠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耕耘生态农场及蜈蚣岭村的系统性实地调研,团队全面梳理了数字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现实挑战,深入解析了多元农业场景下数实融合的推进机理与关键制约因素。后续,团队将基于调研数据开展深度挖掘与分析,针对性构建优化路径,着力破解农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成本控制、人才支撑、技术适配等核心问题,以青年智慧赋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通讯员 曹元、雷钰、胡甜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探数实融合路径,破数字农业推广困局——安财学子暑期调研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