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河南洛阳连续多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地表温度突破50℃。在距离市区12公里的白马寺内,一群身着素色僧袍的僧人却手持锄头,在烈日下弯腰耕作。这片占地20余亩的寺院菜地,既是他们践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训的修行场,也是千年古刹传承农禅文化的活态见证。
烈日下的“修行课”:汗水浸透僧袍的劳作图景
上午10时,烈日当空,记者在白马寺东侧的菜地里看到,10余位僧人正分工劳作:有的弯腰拔除杂草,有的用铁锹翻整土地,还有的提着水桶为菜苗浇水。62岁的知客僧释慧明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说:“今天气温38℃,地里的玉米苗正需要浇水,不能耽误。”
在这片被划分为多个区块的菜地里,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一旁的玉米秆已有一人高。僧人们告诉记者,寺院坚持自给自足,除主食外,蔬菜、豆制品基本由寺内种植生产。“从翻地、播种到采摘,每个环节都由我们亲手完成。”负责菜地管理的释觉明法师指着远处的一片稻田说,“那边还有3亩水稻,秋天就能收割了。”
临近正午,地表温度持续攀升,僧人们的僧袍早已被汗水浸透,贴在后背上留下深色盐渍。但无人停下手中的活计,直到钟声响起,才列队返回寮房稍作休息。“农作是修行的一部分,苦与累都是磨炼心性的机会。”释觉明边走边说,语气平和。
千年古训的现代传承:“农禅并重”的修行哲学
白马寺的农耕传统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初建时便设有“僧祇园”,供僧众种植粮食蔬菜。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确立《百丈清规》,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农耕纳入禅修体系,白马寺自此形成“农禅并重”的家风。
“农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动中禅’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专家李建栋解释,“僧人在锄地、浇水时需保持专注,观察作物生长规律,这本身就是对‘无常’与‘因果’的体悟。”
如今,白马寺的农耕活动更融入生态理念。菜地不使用化肥农药,采用寺院自制有机肥;灌溉用水来自寺内收集的雨水;收割后的秸秆则堆肥还田。“我们和土地是共生关系。”负责环保工作的释妙莲法师拿起一把黑褐色的有机肥说,“这些肥料由落叶、菜叶和厨余发酵而成,既减少污染,又让土地更肥沃。”
高温下的坚守:游客感动,信众点赞
寺院的农耕场景也感染着往来游客。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带着孩子驻足观看许久,感慨道:“现在很难看到年轻人愿意下地干活,更别说出家人了。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在社交媒体上,白马寺僧人高温劳作的视频引发数万点赞。有网友评论:“烈日下的袈裟,比任何奢侈品都闪耀”;也有信众留言:“看到师父们如此精进,更坚定了自己修行的决心。”
面对赞誉,白马寺方丈印乐法师淡然回应:“农耕是修行,也是传承。只要身体允许,我们会一直种下去。”夕阳西下,菜地里又响起锄头落地的声响,僧人们的身影与晚霞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修行画卷。
结语:在机械化、城市化席卷的今天,白马寺的僧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农禅文化。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土地上,不仅滋养了作物,更让“禅在劳作中”的古老智慧,在高温炙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实探白马寺:僧人顶38℃高温躬耕陇亩,千年古刹的“农禅并重”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