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柳影婆娑述乡音,产业振兴润沃土——合工大实践团赴安徽阜南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2025年7月9日至15日,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柳韵新编·织梦乡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郜台乡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旨在以青年视角探寻地方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与产业价值,探索以现代科技与青年力量赋能非遗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中国柳编之乡”黄岗镇,实地参观了当地非遗柳编展览馆与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图文展板与实物展示中了解杞柳的生态特性与编织工艺的历史沿革,并进入生产车间,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机械生产的有机结合。团队走进腾博工艺有限公司,在公司总经理胡学礼的带领下系统了解柳编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制作的全流程,对柳编工艺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的精彩亮相及出口海外的市场表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工厂内,成排柳编产品在阳光下整齐晾晒,错落有致,深浅交织,展现出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学生们纷纷表示,此行不仅看到了非遗工艺的细腻精巧,更体会到一根柳条背后承载的文化自信与经济价值。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还走进蒙洼蓄洪区杞柳种植地,探寻柳编产业的源头生态。蒙洼地处淮河下游低洼地区,是王家坝重要泄洪蓄水区,因地制宜发展起适宜水生环境的杞柳种植,成为“靠水吃水”的生动写照。在郜台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陪同下,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杞柳的种植历史、生长周期及与防汛减灾的关系。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大家切实感受到杞柳不仅是自然生长的植物,更是承载地方人民生活与希望的“经济作物”。目前,柳编已经成为当地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推动农户增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中,团队也注意到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调研发现,当前柳编从业者多为中老年人,随着青年一代外出务工增多,技艺后继乏人的现象愈加突出。团队走访高郢村,实地发放调查问卷,倾听基层群众与匠人心声,深入了解柳编的生产周期、销售渠道与收入水平。在走访一位年逾六旬的女匠人时,她一边娴熟地穿梭柳条,一边讲述自己四十余年与柳相伴的生活经历。她感慨地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个了,辛苦不赚钱,留在家里坚持编的没几个。”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肩负起传承文化、服务乡村的责任。

结合调研成果与自身专业背景,团队在郜台乡进行了集中研讨,从“非遗+数字化传播”“非遗+文创设计”“非遗+直播电商”等多维度积极为拓展柳编产品市场影响力建言献策。实践团成员还以短视频、图文专访等形式记录非遗现状,力求以青年语言讲好乡土故事、非遗故事、振兴故事。

此次社会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团队成员通过脚步丈量土地,以心灵感知民情,在深入田间工坊、对话基层群众、观察产业发展中,切实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时代使命感。实践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非遗柳编从原材料到产品再到经济体系的完整链条,更让大家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现实基础与青年参与的广阔空间。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专业优势和创新意识,持续关注地方非遗发展动态,力争将实践调研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赋能方案,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柳影婆娑述乡音,产业振兴润沃土——合工大实践团赴安徽阜南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