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于2022年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发展方向。
随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开展,湖北大学首批荆楚优师计划师范生组建“萤火数行”团队深入湖北省恩施州官店镇,开展“智慧教育进乡村,推动偏远乡村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专项社会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以“破解乡村教育数字化难题,架起素质教育城乡桥梁”为核心,通过走访乡村学校、访谈师生、入户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实地探寻数字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落地难题与破局路径,以青年视角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与学校教师、学生合影 摄影 学校教师)
一、 踏访一线:触摸乡村教育数字化的“真实脉搏”
团队走访的第一站来到了一所名字很特别的学校——鱼精小学。校长陈兴勇一边带领我们参观校园,一边和我们分享他在鱼精小学任教三十余载的经历。
(图为官店镇鱼精坝小学教学楼、操场图片 摄影 周文泽)
作为亲历者,陈校长见证了教室多媒体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迁。谈及当地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他特别指出:“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形式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传承与创新,觉得未来数字化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图为队长张莉莉采访鱼精小学校长陈兴勇 摄影 周文泽)
二、 倾听学生心声:屏幕里的新世界,渴望更“近”一点
“姐姐,你能给我讲讲AI吗?我听说人工智能很厉害,可以帮助我们干很多事情。”当摄影组成员潘婉茹正在进行照片采集时,五年级学生朱梦暄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好奇。趁着下课时间,潘婉茹为同学们大致介绍了一些人工智能软件,如Deepseek、豆包、夸克等,还教他们怎样让图片看起来更加美观,怎样制作动画视频……
(图为队员潘婉茹正在为孩子们介绍人工智能图 摄影 周文泽)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同学们对教室里的电脑、触屏很感兴趣,觉得用这些工具上课更加有意思。也有不少孩子说,希望能多上点画画、唱歌、机器人之类的课程,通过屏幕看看外面的世界。
(图为队员王傲雪正在采访学生 摄影 周文泽)
三、 家长视角:从“怕影响学习”到“盼孩子学好”,观念在孩子的笑容里转变
团队走访继续深入,队员分成两组赶赴官店镇乡村学校学生家里,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度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教育数字化的看法、态度,以及对于未来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期望。
队长张莉莉带领三名同学来到了官店镇竹园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臧学懿的家中。看到走访团队的到来,臧学懿连忙喊出爷爷奶奶,和他们解释团队到来的原因。懂事的小学懿为我们搬来了椅子,还为我们每个人都泡上了热茶。采访成员和臧爷爷进行交流之后,才得知小学懿是从外地转学回来的,父母都在外地上班,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为了让孩子和父母能保持联系,臧爷爷允许孩子使用手机,他说:“现在的时代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应当要让孩子学会使用电子设备,接触前沿技术……”。
(图为队长张莉莉正在采访学生家长 摄影 周文泽)
和大部分家长一样,臧爷爷也在采访中表示,一开始十分担心孙女会沉溺于玩手机,从而影响视力和学业。后来,当臧爷爷看到小学懿遇到不会的题目没有放弃,而是主动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攻克难题时,他相信在家长正确的督促指引之下,数字教育会帮助孩子成长进步。当采访接近尾声时,臧爷爷笑着对我们说“要谢谢你们这么关心我们老百姓,牺牲自己的假期时间来山里面做调查!真是太感激了!”
(图为队长张莉莉正在采访学生家长 摄影 周文泽)
四、实践总结:以青春之力搭桥梁,让“智慧”与“素质”扎根乡土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与思考者,“三下乡”之行的收获,已内化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山间教室里的灯光,那访谈本上记录的点滴,那关于进步与差距的深刻反思,都将化作我们不灭的“时代灯火”,照亮我们求索的征程。它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与成长中,要不断夯实本领,拓宽视野,心系乡土,情牵家国。我们深知,推动教育公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作为新时代青年以及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愿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转化为持续前行的动力。无论未来身处何方,我们都会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脉搏,努力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乡土中国的桥梁,用我们的智慧、热情与行动,为点亮更多山乡的“数字星火”,为最终消弭横亘在知识获取之路上的无形鸿沟,贡献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虽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三下乡”,是我们实践之旅的终点,更是我们思考与行动的新起点。这盏被山风点亮的灯火,将永远指引我们,向着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富温度的教育未来,坚定前行。(作者:张莉莉 滕诗然 王怡笑 周文泽)
(图为团队与官店镇鱼精小学老师的合影 摄影 学校教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青春赋能智慧教育:湖大荆楚优师计划师范生三下乡,让数字之光照亮乡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