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某知名漂流景区因游客量远超承载上限,导致数千名游客被困峡谷至深夜,引发网络热议。现场视频显示,数百米长的漂流河道尽头挤满滞留人群,游客们手持荧光棒在黑暗中等待接驳车,儿童哭闹声与工作人员的安抚声交织,部分游客因长时间等待与景区发生冲突。这场本该充满欢笑的夏日漂流,最终演变为一场暴露旅游管理漏洞的公共事件。
“人挤人”变“人等车”:承载力错配埋下隐患
据景区官方通报,事件起因于周末单日游客量突破1.2万人次,远超设计承载量8000人。下午3时起,漂流终点接驳区开始出现拥堵,但景区未及时启动限流措施,导致后续游客持续涌入。目击者王女士描述:“排队时看到电子屏显示‘当前等待2小时’,结果整整等了4个半小时,河道里漂着的全是挤在一起的皮划艇。”
更引发争议的是应急预案的失效。当晚8时,最后一批游客完成漂流后,景区仅调配了15辆接驳车(核载50人/辆),而滞留人群已超过3000人。游客李先生气愤表示:“工作人员说‘车在路上’,结果我们等到11点半才坐上车,现场连瓶装水都没供应。”
多方回应:责任推诿还是系统失灵?
面对舆论压力,景区管理方与当地文旅部门给出不同说法。景区负责人称“已提前发布限流公告”,但游客普遍表示未收到相关提示;文旅局则强调“已派工作组督导整改”,却未解释为何未提前预判客流高峰。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旅游法》规定,景区在达到最大承载量80%时应停止售票,此次事件中景区涉嫌违规超载经营。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该景区首次出现管理问题。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暑期该景区就曾因接驳车不足导致游客滞留,当时承诺的“智能化调度系统”至今未投入使用。此次事件中,所谓的“应急预案”仅停留在纸质文件层面,现场未见任何分流指引或医疗救助点。
行业警示:暑期旅游热需“降温”管理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全面复苏,类似事件呈高发态势。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热门景区客诉量同比激增170%,其中“排队时间过长”“管理混乱”占比超60%。专家建议,景区应建立“实时客流监测-动态票价调节-分级预警响应”机制,同时推广分时预约制度,避免“一刀切”限流影响体验。
目前,涉事景区已向游客致歉并承诺退还当日门票费用,当地政府表示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但这场“漂流惊魂夜”留下的警示远未结束——当旅游经济狂飙突进时,如何守住安全与服务的底线,或许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考题。
夜幕下的峡谷终归平静,但那些被困游客的焦虑、孩子的啼哭,以及景区管理者的侥幸心理,都该成为照亮行业前路的警示灯。毕竟,旅游的本质是寻找美好,而非在黑暗中等待黎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贵州一漂流景区游客滞留至半夜:管理疏漏与应急短板下的“惊魂夜”